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英烈名录
彭加木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7-16
  • 浏览数:

  1925年5月19日,一个早产儿在南海县黄冈堡槎溪乡(今属广州)居仁里商人彭炳忠家降生。这个当时被称为“猫仔”的瘦弱婴儿,在三十年后,却成长为又红又专的中国科学院先进标兵和上海市党员学习的标兵。他身患癌症,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带病自愿长期在云南、海南岛、新疆等边远地区做科学研究的铺路石。全国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他的感人事迹。他就是闻名全国为科学而献身的彭加木烈士。

  彭加木生前有一首广为流传的七律:“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彭加木面对死神毫无惧色,相反,病魔越发激励他忘我地工作,自动地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去,迷恋边疆的科学开发工作。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在人口众多的家庭中排行第五。他幼牢在槎溪乡小学读书,以后跟随经商的父亲在佛山镇读书,进入当地颇有名气的私立华英中学附属高小。小学毕业后升上华英中学。1938年10月,佛山被侵华日军占领,彭加木随华英中学搬迁到香港新界沙田,继续他的学业。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侵华日军攻陷。华英学校附近是军事要地,又处荒郊野岭,战乱时期极不安全。于是,彭加木随着回大陆的难民队伍,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故乡槎头村。

  这时家里也迭遭变故。经商的父亲已经去世,家中有些地方又被侵华日军强占居住,连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回家料理后事的二哥彭浙(家泰),也不敢暴露自己的来历和身份。兄弟二人只好远避他乡,于1942年春经长途跋涉到达当时的广东大后方韶关。在韶关,彭加木进入仲元中学高中继续他的学业。该校的进步教师廖萍子对彭加木影响极深。彭加木祟尚廖老师的品德,殷殷求教安身立世的道理。廖老师也器重这个敦厚的学生,生前曾送过一幅描写秋景的山水国画给彭加木,题诗四句:千章古木,一片秋声,悠悠客肆,天际危亭。彭加木将这幅画一直珍藏在身边。

  1943年,彭加木在韶关仲元中学高中毕业。随二兄彭浙到湖南耒阳报考由南京迁注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在耒阳招生处,中央大学农学院招收农艺、园艺、畜牧兽医、农业化学、森林五个专业,每系只录取一人。经过激烈竞争,彭加木考取了农业化学专业。

  彭加木在重庆中央大学念书时,学习非常勤奋,为了有个安静环境,他不住宿舍,宁愿住简易的土房。土房附近夏天蚊子孽生,冬天四面来风,但彭加木为了求学,安之若素。

  彭加木不但在学业上勤奋,他在政治上也要求进步。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通过“和平建国纲领”,重庆各界人民游行庆祝。彭加木参加了这次游行。1947年5月20日京沪苏杭地区六千多人在南京召开“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1948年4月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彭加木都参加了。

  1947年彭加木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1948年夏天,彭浙要到美国留学,约彭加木回乡话别。彭加木从北平乘火车到了武汉,准备从武汉到上海乘船返广东,刚好碰到老同学夏荣基。他正因无法弄到一张由上海回广东的船票而一筹莫展,彭加木急别人所急,放弃了同二兄话别的机会,把车船票让给夏荣基,让他能及时返广东处理急事。

  大学毕业后的彭加木矢志专心钻研科学事业。1948年,他毅然辞去助教的职务,报考中央研究院技工。研究生物化学。

  解放后,彭加木最初入设在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1950年7月,他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地区的研究所中第一批入团者。1953年10月,彭加木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中第一个入党的科研人员。1956年,党提出向科学进军,中国科学院组织综合考察委员会,到边疆普查资源。正在这个时候,单位决定选派彭加木去苏联学习核磁共振新技术。然而,彭加木毫不犹豫地把出国学习新技术的机会让给别的同志,自己则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表示要求到边疆去的决心。最后,组织批准他的要求,让他参加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郭沫若院长还特地填写“满江红”词一首表扬他的志向。同年3月,彭加木暂别温善的小家庭,到新疆、云南、海南岛等边锤荒漠地区,参加艰苦的科学普查野外考察工作。考察队员在体格普查时,医生怀疑彭加木心脏有问题,叮嘱他注意休息。但彭加木却自称与疾病无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1957年初,彭加木在广州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突然发病,被确诊为癌症,经过半年的治疗,病情稍为稳定,彭加木迫不及待地再三向组织要求立即重返新疆,参加边疆科学研究的创建工作。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建立,彭加木倾注了不少心血,从楼房的筹建到仪器的购置安装调试,乃至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等,都不辞劳苦地亲自动手去做。他还帮助云南省建立生物化学实验室和北京的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心化验室。他还是全国闻名的电子显微镜专家,l962年,我国第一台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在上海安装调试成功了;广州、福州、乌鲁木齐等地区建立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都是在彭加木亲自主持或帮助下建成的。此期间,他的癌症曾复发,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工作。

  “文革”期间,彭加木被帮派分子诬为“特务”,隔离审查一年多。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彭加木更加忘我地为科学事业在福建、浙江、河西走廊、甘肃、新疆、海南岛四处奔跑,并三次进入新疆东部古代湖泊现成荒漠的罗布泊进行考察。1980年,率领考察队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纵穿罗布泊干涸的湖盆,填补了地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白点。

  彭加木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发表过《黄豆芽植酸酶的研究》、《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疆马脑炎病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桑树萎缩型及花叶型萎缩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测》、《生物固沙试验》、《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等几十篇科学论文。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及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职。

  1980年5月,身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率领有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化学和历史、地理等十一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罗布泊考察队,从库鲁克塔格山向南,纵穿已干涸的湖盆,到达阿尔金山麓。在库木库都克地区,考察队的汽油和水只能维持两天了。考察队用无线电向当地驻军求援,驻军答应用直升飞机运水运汽油给考察队,彭加木考虑到飞机运水花费太大,为了节省国家资金,他带着一张“丝绸之路”电影拍摄组在乌鲁木齐送给他的一幅地图(该图标明他当时所处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水井),于同年6月17日一个人独自外出找水源。行前,他留下“我向东去找水井”纸条给考察队其他同志。不幸的是,他消失在风速大于每秒10米的沙漠荒野之中,永远没有回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罗布泊树立一个永久性标志:“1980.6.17.彭加木同志进行考察不幸遇难。”

上一篇: 庞子谦 下一篇: 彭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