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1918年,在孙中山倡导下,建成广州第一公园(1925年改称中央公园)。此前,虽有黄埔公园、沙面租界公园建立,但黄埔公园地处远离市区的郊区,沙面租界的公园则不向中国市民开放,因此,广州第一公园可以称为第一座真正具有城市公园意义的公园。
第一公园位于今市政府办公楼前。这一带在清初是平南王府,康熙年间(1662~1722)改为巡抚衙门。乾隆初年,巡抚托思多在衙门后建起5座楼台,四面疏竣小溪引水,命名“菜根香轩”。嘉庆年间(1796~1820)广东巡抚康绍镛、道光年间(1821~1850)两广总督阮元、光绪年间(1875~1908)两广总督张之洞都曾在此兴筑衙署。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即倡议利用衙署园林改建广州第一公园。“与众乐乐”,把封建社会的公署,改建成供民众休息游乐的公园,是一个象征民主革命意义的举措。因原址还不够大,又征用了附近20多间民房,由技士杨锡宗设计蓝图。公园仿照欧美公园建有巴洛克装饰风格的四立柱铁枝大门。园内道路、花木、景物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点缀以假山、音乐亭、喷水池、石景,并将康有为从意大利购回原来置于岭南大学校园的几件大理石雕像也移放此园中,更增添了公园的西方韵味。1921年10月12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园典礼,有20万市民参加典礼。市长孙科在开幕礼上发表演讲。第一公园开园,特规定每晨6时敲钟开放,晚7时摇铃关门。还规定裸体跣足者不得入内,不得践踏草地,不得擅采果木花卉,不得在木椅上偃卧竖足,儿童不得在园内掷石角斗,不得弃置食物渣滓,不得任意唾抹痰涎鼻涕,不得携带犬马及伤人之物入园内,不得翻墙越闸。这些规定,是广州近代城市建设中首次出现的公园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市民公共场所素质有积极作用。
第一公园建成时,树木不多,一些刚栽下的树木,四周光秃秃的,被称为“大果盒”。公园朝吉祥路一面围墙高耸,又被称为“监房”,后来才改建为铁栅栏。
第一公园是大革命时期革命斗争活动的主要场所,1924年3月8日,何香凝在此主持我国首次纪念妇女节活动,揭开妇女运动史的新一页。当年10月10日,周恩来代表中华民族解放协会,在公园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13周年的6000人集会上发表了讲话。翌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广州各界人士10万人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游行队伍从这里集合出发。1927年广州起义成立苏维埃政府,随即在公园召开群众大会,发布《苏维埃宣言》。这里又是广州花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第一公园举办过5次广州市菊花比赛会。1978年9月16日,在公园举办建国以来首次中秋灯展,是夜游园人数高达30万。1997年11月,人民公园拆去围墙栏杆,在广州诸公园中率先实行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