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羊城揽胜
新发现的海幢寺碑石
  • 来源:涓叡骞垮窞甯傚鍏氬彶鏂囩尞鐮旂┒瀹�
  • 日期:2013-11-07
  • 浏览数:

1992年春,笔者偶然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园酒家停车场发现残碑二石。一石架于砖上当桌使用,一石置于桌旁地上。经观察,其中一块残石有“创建海幢寺碑记”字样,随后陆续再发现四块残碑:一块置于花圃门内右侧地上,此石残最甚;一块在“林中林”假山后;一块在木工房前,亦当桌使用;一块在仓库门前埋于地上。除做桌用的两块外,其余碑石均积尘甚厚。海幢寺是清代广州著名的园林寺观,而发现的又是“创建海幢寺碑记”这样重要的文物,它为什么会放置在南园酒家呢?其内容又是怎样的呢?笔者经过近三个月的墨拓、查证、分析,整理之后,初步掌握了如下情况:

一、形制原碑有方框线,方框线内碑文部分高248厘米,宽120厘米。方框线外没有文字,各有约4厘米留空,下方留空12厘米。碑石表面呈灰黑色,石质细腻,似为端石。整块碑共有篆额、正文、碑阴、落款几个部分:

1碑额部分。碑额为“鼎建海幢寺碑记”7个篆字,每字高17厘米,宽11厘米左右。这部分完整无缺。

2.正文部分。正文21行,每行59字,共1129字,每字高25厘米、宽2厘米左右,楷书。这部分残字491个。

3.碑阴部分。碑阴共12行,每行133字,共约1600字左右(其中第12行约60多字,有些行数内有“夹行注”),每字约1厘米见方。这部分残字约670个左右。

4.落款部分。落款分为四行,依次为:广东提刑按察使司关中王令顿首拜撰赐进士第吏部观政古冈殷章顿首拜书;戊午科解元候选知县南海林开春顿首拜书篆;康熙十八年岁在己未夏六月廿三日住持,今无立石,4行72字,字大小如正文,这部分残字18个。

二、内容正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1.从开始至“因缘辐辏”记海幢寺之地理历史情况。

2.从“遂于丙午之夏”至“至是盖无以加矣”,详述当时海幢寺规模鼎盛之况。

3从“非阿公广种人天福”至“详载于阴”,既颂公之德,亦阐己之志。碑阴部分内容是原寺附近的民房、田、铺、穈、塘的土名,岁租多少银或粮多少斤的具体数字;有些还有原地主或房主的姓名。现从残碑统计出共有“施地”3宗,岁租田128亩85分62厘22毫2丝,粮12300斤,银194两8钱。

三、意义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知道碑的原状。研究碑文,还可以对海幢寺创建及演变的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原址相传南汉时已有“千秋寺”,后“久废为居民产”,明代僧人光半(一作光牟)初建时“募于长耆郭龙岳”,只有“佛堂、准提堂各一”,“颜曰海幢,盖取效法于海幢比邱之义”。康熙三年(1664)僧今无入主海幢。康熙五年(1666)夏“首建大殿”,并于九月二日上梁之后逐渐建成“不独甲于粤东,抑且雄视宇内”之园林胜地,被誉为清代广州五大丛林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未经著录过的碑阴部分,其内容反映出扩建时的许多实际情况:土地来源均为“买受”;“施地”计有田、菜园、塘、屋、铺等;土地面积计算精确至“丝”(即千分之一分);田、铺等税以岁为时限,以粮多少斤或银多少两为结算单位;现在还沿用的地名福场路源于“池月师土名福场园”,还有“此基换田不换税”的特殊现象等。这个碑阴部分如与康熙十九年的《芳名碑记》互相参照,是研究海幢寺建寺地乃至清初河南地区田亩、税赋制度的好材料。

最后交待一下:笔者发现此碑后,即转告有关部门,碑石已于1992年6月11日运返海幢公园。作为海幢寺的物证,重见天日,是值得庆贺的。

上一篇: 庐江书院(何家祠) 下一篇: 广州第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