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食在广州
来一趟西关老街 怀旧钵仔糕
  • 来源:涓叡骞垮窞甯傚鍏氬彶鏂囩尞鐮旂┒瀹�
  • 日期:2019-02-18
  • 浏览数:

前段时间去新荔枝湾遛弯儿,在河涌边的小食档偶遇钵仔糕的身影,味道还是童年的味道,绿豆、红豆、巧克力、菠萝、椰子、橙、芒果、马蹄、西米、芋头……五元三件,任君选择。虽然我最爱的是红豆味,但识食之人一定会选无豆的,这样才可以吃出糕的原味。

对于土生土长的广州仔女来说,钵仔糕是最经典的童年味道之一,读书时我只要从东山过西关去上下九行街,必买的街头小吃就是钵仔糕。相信没有哪个广州人没吃过钵仔糕,绵绵红豆,糕身幼滑得来又有点Q,黄糖香味四溢。

最早传统的钵仔糕用糖、米粉等制成后,是放在一个瓦制的小钵内蒸熟的,后来有些档口会改用小瓷碗。要吃吗?档主用两条竹签一插一推,整个钵仔糕就倒出来了,利落简便,吃的就是这种简单朴实的滋味。那时候的街头小吃真的可以说是“便靓正”,“一蚊鸡”两件甚至三件钵仔糕,每个晶莹剔透,咬下去的口感很弹牙。

钵仔糕虽然是首创于广东台山县的广东小吃,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真正流行起来的地方却是与广州比邻的香港地区,更加因为很多年前刘青云和袁咏仪主演的一部《新不了情》电影而一炮而红。以前坐地铁从上环站B出口出来有一家店叫“钵仔王”,排队的人很多,生意特别好,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

在广州,如果你还想寻觅钵仔糕的身影,那便去一趟西关老街。比如中山八路一带的横街窄巷,又或者人民路状元坊附近。时光流逝,传统老式钵仔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街边看到的大多都是透明的“水晶钵仔糕”,但我始终怀念老式传统钵仔糕的味道,一口咬下去的感觉,更加满足实在。

做钵仔糕是件高深的学问,几十年来都是一套板斧,糕身要用粘米磨成浆后再加黄糖做成,这样才够爽滑弹牙,红豆要用天津产的,豆味香浓又软糯,连蒸气的走法、熄火后的处理、顾客买回家后怎放置,都会影响钵仔糕的状态和味道。曾有师傅教我,如果米够老身,蒸笼热力足够,蒸出来的糕面会自然凹成一个小洞,糕身够挺而不会太湿,这样便最理想。除了黄糖之外,也有钵仔糕是用白砂糖做的,所以是白色的,当然也有冰糖和蔗糖做的,若你想在家自制作,便会出现不同人不同口味。

小小的糕点,不值钱,利润也不高,在今时今日讲求高效高回报的社会里,几乎就要被淘汰。可是在广州的街头小巷,仍有本地人在恭恭敬敬地把钵仔糕做到最好,卖的不过是“几蚊鸡”,付出的心血却是无价。

上一篇: 回忆里的薄撑 下一篇: 两全其美的炸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