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张猛,号国森(1894~1985),广东省新会人。历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
张猛生于越南海防市,其父张云田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参加同盟会。1907年,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举行反清起义,张云田作为敢死队队长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其时,张猛仅14岁,不久其母也病逝,张猛流落异国,在越南学裁缝,当杂役。1917年,经革命前辈举荐,回国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骑兵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来广州,在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师当副官。总统府成立警卫团时,他任上尉团副官,接着升任机枪连少校连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事前得到消息已先登上军舰,但宋庆龄尚在总统府内。在此紧急关头,张猛跟随叶挺(当时叶挺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等人带队冲锋,击退叛军,保护宋庆龄脱险。随后张猛也上了“永丰”舰。由于张猛曾在云南讲武学校学习,滇、粤军内许多军官是他的同学,因此,孙中山亲笔写信派张猛到梧州、柳州等地请救兵东下,首先得到莫雄等人响应,张猛即回广州“永丰”舰复命。孙中山即委任莫雄为中央直辖第一独立旅旅长,并再度派张猛西上给莫雄送委任令。当时,粤、滇、桂、黔各军的门户之见甚深,故张猛以粤军官佐身分西上送委令不方便。因此,李章达问孙中山:张国森以什么名义去请救兵好?孙中山认为用大元帅副官名义好,随即用“永丰”舰信笺写了委令(当时的委令是用信笺写的,因为原来印好备用的委令笺已全被叛军焚毁了)。委令写道:“委派张国森为本大元帅副官。孙文。”(目前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上的《委任张国森为大本营少校副官》的委令则是事件过了数月之后,局势稳定,孙中山补颁委令的原件。)
再说张猛西上后,联络了粤、桂、滇各军将领,为以后“白马会盟”打下基础。张猛离穗后不久,孙中山转移到上海。后来张猛也到上海去,接着孙中山又令张猛到福建劳军并赴越南筹款讨贼。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返广州重组大元帅大本营,就任海陆军大元帅,开创革命新局面。这时,张猛从越南返回广州,孙中山留他在身边工作,担任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后升任为中校副官。当时,大本营副官分三部分:一是侍卫副官如黄惠龙、马湘、邓彦华、黄梦熊、马坤、高中禹、黄民生等;二是庶务副官如宾镇远、席楚霖等;三是交际副官如张猛、丁象益、王文汉、萧芹、葛昆山等。交际副官的任务是每日代孙中山接见宾客、到医院慰问伤病官兵,并与各军事机关联络重大情报。1923年秋,张猛被调任长洲要塞司令部参谋长。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树起了“倒直”(直系军阀)义旗,北方出现了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联合局面,电请孙中山北上。孙中山行前命令张猛以大本营咨议身份,襄助滇军先遣司令范石生,入滇讨伐“西南王”唐继尧。张猛到云南后策动驻临安的独立旅旅长莫璞起义,取得成功,张猛又组织个旧锡矿工人武装编成两个支队。当时,胡汉民代理大元帅电委张猛为少将纵队指挥官。在激战中,传来了孙中山在北平病逝的噩耗,全军大恸,滇军乘虚而入,又因种种内部的复杂原因,令这次讨伐战争功败垂成。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张猛牢记孙中山的遗训,继续追随冯玉祥、李济深等几位国民党左派爱国将领,靠拢共产党,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26年,张猛来到林伯渠任党代表、程潜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上校咨议。其时,张猛见一批又一批部队出发上前线,生性好动的张猛要求程潜军长派他带兵打仗。但当时部队没有相当军阶的工作给张猛,张猛向程军长表示,愿意连降二级到部队任中校营长(张猛曾当少将纵队指挥官,到该部队当上校已自降一级了,故称自愿连降二级)。张猛的一个营是第六军的前卫,在进攻南浔铁路一战中张猛表现出色,接着担任49团代团长。南京之战,张猛带部队占领雨花台后,即率全团绕道,在枪林弹雨中爬上城垛,最先攻进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