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州人物>历史人物
末代世家诗人潘飞声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3-12-31
  • 浏览数:

从第一代的十三行首富潘振承算起,到潘飞声已是第六代子孙。他的大叔父宝軻、二叔父宝琳也是中举人、登进士,而父亲潘老三还是从商,家业仍旧鼎盛不衰。

潘飞声,字兰史,生于1858年,卒于1934年,生平既未从商,也没有做过官,只应过清廷举经济特科,后亦无所作为,只在德国柏林大学讲过中国文学;他是随清廷驻德大使以小小参事出洋的。回国后居上海,这时洋务工作经已沉寂,他的兄弟多已去英国,而他则在上海卖文为生。著述有《柏林游记》、《天外归槎录》、《香梅集》、《灯影词》、《梧桐庭院词》、《饮琼浆馆骈文抄》、《在山泉馆词》、《说剑堂全集》等36种之多,也是名噪一时的诗人。

他的先祖潘振承在广州河南买地建村,自今同福中路乌龙冈起,向西越过龙溪首约(当年是一条小河),至今龙武里附近。现在的第三十三中学校址就是他的祖居,向北行至今天的栖栅南小学也是他的先辈旧址。潘家祖籍在福建龙溪,故在河南建村也名之为“龙溪”云。由于房多人众,究竟潘飞声早年居于何处,今从《说剑堂全集》所载词《长相思·台城路·序》中云:“余家栖栅,门临龙溪,巷折而行有田数顷,荷塘松径,绿香晚凉。昔与佩琼居士踏月赋诗,凭栏瀹茗处也。”据此推之,潘飞声所建之落花语楼,当在今栖栅南地方。

潘飞声早年的诗文多为歌花咏草、记游、酬答之作,内容较虚,仍未脱公子习气。他与当时的名士杨椒坪、何蘧庵往来,杨、何均为有钱人家。如潘的《巫山一片云》词“省识仙模样,芳龄问破瓜。可怜生小是贫家。多愁看落花。今夜酒醒何处?默默眉梢无语。欢场转眼又相思。春情休更知”便是风月之作。他在国外接受过新思想,回国时又结识了一批日本志士。其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热潮还未消沉,旧民主主义革命刚开始。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转变了,成了封建世家的叛逆者,站在宣扬发奋图强,保种救国的立场上而从事写作。试看《过莽苍斋吊谭复生(嗣同)》诗:“天地今何许,风云复莽苍。一斋留净土,之子岂佯狂?救国心难死,能仁血有光。回车经菜市,凄怆动中肠。”语多慷慨苍凉。又壬子(民国元年)新岁作:“重悬日月照山河,新岁新晴入醉歌。一笑陈撙坠驴背,唐虞世界说和平。”辛亥革命胜利,给他带来了一些希望。

后来他参加了南社,与进步诗人为伍。当时南社有“四剑”之称的就是:潘飞声(字剑士)、高天梅(号钝剑)、俞锷(字剑华)、傅屯良(字君剑)。后又参加了希社、鸥社,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而呐喊。试看《送蒋万里从军》诗:“汉上旌旗梦里过,苍凉横槊大风歌。一灯午夜闻鸡起,谁识诗人旧枕戈?”同时还写了不少记闻,如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河南四十八乡抗英运动等轶事,激发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

现存有潘飞声的印章两枚:其一边款是“兰史词坛拔帜德邦,鉴道人刻此赠别,丁亥孟秋七月记于岭南吉金乐石之垒”。当为潘飞声赴德国前之赠别纪念。其二是“兰史先生鉴藏金石书画之印、何瑗玉(蘧庵)镌”。旁侧乃潘飞声自刻“蘧庵待诏此作,直与松雪相比。陈兰甫云:近时刻圆朱者以蘧庵为第一,信矣。己卯十月潘飞声纪于绿水园之梧桐庭院”。

 

上一篇: 容庚教授的气节和情操 下一篇: 蒋介石与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