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海山霁晓指的是海山楼一带的景色。海山楼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即公元一O五六年至一O六二年之间,为经略魏炎所建。宋时,广州对外贸易特别繁盛,常有数十个国家的船舶来这里贸易,据《宋会要》和《岭外代答》所记,海舶初来,要有阅货之宴(即货物检查完毕,设宴招待),临别又有饯行之宴,故建此楼,以作招待之用。
洪适在他的著作《盘州集》中对宴会有过描写,说外商和船员“卉服鲜衣”前来,在宴会上“睢盱而就列”,然后“夷歌胡伎”,宾主飞觞,尽兴方散。
关于海山楼的故址,北宋朱彧(yu)《萍洲可谈》说:“广州市舶亭,枕水有海山楼,正对五洲,其下谓之小海。”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也说:“海山楼在城南,极目千里,为登览之胜。”清朝仇池石的《羊城古钞》却说:“海山楼在城南门外,楼下即市舶亭。”据今人考证:“五洲”即现在的太平沙一带,当时因此处有沙洲五堆露出水面而得名,临江修建的海山楼与市舶亭正对“五洲”,其地理位置当在今天的北京南路与东横街相交处。
海山楼景致,以“霁晓”为其特色,称“海山霁晓”。宋人陈去非有诗云:“百尺栏杆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天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每当雨过天晴,曙色欲明之际,太阳浴波而出,朝霞四射,美不胜收,茫茫江水,风吹樯动,烟波浩渺,沙鸥乱飞,异常壮观。可惜此楼在元代已遭焚毁了。
(摘自《广州港史》邓端本编著 海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