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琪林苏井,即宋代的天庆观,在今海珠路与光孝路之间的祝寿巷,观址早毁。琪林意即玉石之门,苏井是苏东坡寓居此观时开凿之井。因观前有琪林门,观内有苏井,故此景名为琪林苏井。
据《广州府志》载,天庆观前身为唐时的开元寺。宋真宗太中祥符二年(公元一OO九年),改为天庆观。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改名元妙观,至明、清一直沿袭此名。
天庆观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较多,除洪迈《天庆观记》和苏东坡《众妙堂记》的碑刻外,还有南汉末代皇帝刘鋹及其诸子的铜像,这些铜像都经过三次冶铸才成。据廷楠《南汉书》载:“冶工为像未肖,即杀之。”可见第一次和第二次铸像的铸工都给刘铱杀了。东坡井在天庆观的东庑,因井水清冽闻名,所以慕名来饮者,络绎不绝。
天庆观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据《广州旧志》所载: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一○五二年),广州遭侬智高(少数民族首领)进犯,天庆观被焚毁。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一○六四年至一○六七年),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大首领地华迦罗派遣至罗罗押船到广州贸易,途遇大风,“船几覆”,至罗罗向天祷告,求神庇佑,“有老翁见云端,风浪息”,至罗罗得以平安抵达广州。当他往游天庆观时,在瓦砾中见到遗弃在一旁的老君像,“即向所见者也”,于是,他回国后便向地华迦罗回报了这个情况,地华迦罗立即捐资重修天庆观,并于公元一O六七年(宋治平四年),派思离文来华主持这个工作,前后二十年,才完成天庆观重修工作,可见工程之浩大。当然,说老翁见于云端,这完全是迷信之谈,妄诞不经。但地华迦罗出资重修天庆观,却有碑记可证,五十年代末期,在广州发现的《重修天庆观记》碑刻,便是记载此事的。
(摘自《广州港史》邓端本编著 海洋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