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55岁的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要上京应征了。他心里很不平衡,掀起了阵阵波澜。
本来,陈献章在早年经过三上春闱而三次落第,早已无意功名。“长揖归故山”之后,过着“逍遥复逍遥,白云如我闲”的半儒半隐生活。谁料,两广总督朱瑛、广东左布政使彭韶都认为陈献章很有学问,德行兼备,具治国安邦之才,于是,先后分别上疏向朝廷推荐,得到宪宗皇帝下诏地方官“以礼劝驾”。这么一来,陈献章想辞也辞不了,想避也避不开,只得赴京应征。赴京之前,他的老朋友潮连马广生赠诗送行。陈献章和了一首留别诗,诗中道出这次应征上京的复杂心情:
玺书春晚下渔矶,中岁行藏与愿违。
鸥鹭自来还自去,江山疑是又疑非。
难将寸草酬萱草,且看鹑衣拜衮衣。
但得圣恩怜老母,满船明月是归时。
九月上浣的一天,正是南国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陈献章携侄儿陈景星偕行,由新会故居踏上征途。按照礼节,先往梧州两广总督府拜谢朱大人的推荐,然后折回东往广州。船到省城,上岸雇车,直往城内双门大街广东布政使司署晋见左布政使彭大人。
彭韶,字凤仪,福建省莆田人。早年登进土。为官廉正,重贤爱才。成化十四年任广东左布政,下车伊始,即召父老询问民间疾苦。他久慕江门陈白沙先生之名,修书问讯,总得不到片纸回音。他决定去江门拜访白沙先生,但不乘官船,也不通告地方官府,只带一仆从,乘一叶小舟径往江门白沙村。恰巧,这时陈献章正与友人小酌于碧玉楼下,见有人来访,即邀其入席共饮。彭韶也不客气,踞桌同欢。从此,彭韶便和陈献章交上朋友。这次他和朱瑛推荐陈献章上朝,认为自己做了一宗好事,日盼夜盼陈献章到来。现在果然来了,他吩咐属员提高礼遇规格,迎接陈献章先生从甬道入署厅相见。同时命左右设筵备酒为先生接风,亦为先生应征饯行。
席间,彭布政赠陈献章一首送别诗。诗中有“白沙陈夫子,抱道真绝奇。林间三十载,于学无不窥。术周才亦足,知崇礼愈卑。珠玉虽固闷,山水自含辉。声名满四海,荐牍逐交驰”句,对陈献章赞扬备至,给予极高的评价。诗句和消息很快在署内外传开,陈献章——白沙先生的名字,就不胫而走了。
陈献章“北上”这天,彭布政特仿古礼制,备了一乘“公车”给陈献章乘坐,从北往南观瞻市容。“公车”从禺山书院(今中山五路一带)出发,沿双门大街(今北京路)向南行驶,惊动了沿途的行人和居民,纷纷涌来观看这位白沙先生。只见得,车驾上的先生,红光满脸,神采飞扬;头戴一顶自制的玉台巾,身穿一件长袖圆领衫,腰缠软巾垂带,一派生员装扮。但是,他那消瘦颀长的身躯,那双如星似电的眼睛,给人一种神秘的威严感;特别是他左面颊上那七点像北斗星座排列的黑痣,予人以异人的印象,更显得气度不凡。
这时,围观的人愈来愈多,几乎塞满街道。人们跟着“公车”转,还有不少人拿着纸笔描画白沙先生的肖像。双门大街变成一条人河,“公车”载着白沙先生在人海中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