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3月,广州市文联文艺理论委员会召开探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座谈会,陈约作了题为《庄子谈艺言美》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我们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是重视人的精神美、心灵美的。从“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更深刻感受到,对青少年进行美的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艺欣赏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1983年, 《广州文艺》第8 期发表陈剑晖的《试谈近年来我国文学中的现代化倾向》,提出“现代化文学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融合”的观点,引起文艺界的关注。接着,发表黄展人的《关于“现代化文学”的质疑》和《评“革命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论》,就现代化文学问题展开讨论。之后,《广州文艺》编辑部组织了部分评论家、作家举行座谈,整理出发言纪要:《正视“现代派”文艺思潮在青年中的影响》。1983年, 《广州文艺》发表楚迪的短篇小说《听我说,听我说,没有桃源》和伊妮的中篇小说《梦浴》,引起争论。《广州日报》评论版以及《当代文坛报》先后发表批评文章。在有关座谈会上,有的评论家指出这两篇作品反映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在当前创作中的影响,提出要注意“现代派”文艺思潮对青年文学作者的影响。
1984年10月,广州文学会举行“改革题材的文学与文学的改革”座谈会,明确“当前改革题材的文学要特别注意题材的多样化和塑造人物的形象”,“文学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改革而改革”。 1985 年,广州市文艺理论委员会召开年会,会长杨奎章作了题为《对当 前文艺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意见和思考》的报告,并就如何开展评论工作展开讨论,重视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广州市作家作品的评论。与会者分别选题,会后写了19篇作家作品评论文章,于1987年12月结集出版了《文学评论集》。
1986年,为了繁荣文学创作,总结经验,提高质量,争取穗军的崛起,广州市文联于4 月召开文学创作座谈会,对“如何使文学创作从当前艰难的处境中闯出一条新路来”作了有益的探讨。10 月又召开了有作家、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对当前小说创作中的“艺 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角度和习惯”问题,展开讨论。这一年诗人野曼的长篇诗论《新诗观念更新的是是非非》在《当代文坛报》连载之后,香港《新晚报》副刊、泰国《中华日报》文学版都先后转载,台湾的大型诗刊《创世纪》出版的“两岸讨论专号”也全文转发了野曼的长篇诗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88年广州市作家协会成立后,扩充了文艺理论批评队伍,对黄锦鸿、宁泉骋反映改革开放生活的系列报告文学《南风畅想曲》进行了座谈。反映新时期商品经济生活的长篇小说《商界》发表后,理论委员会与省、市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商战文学”座谈会,省、市作家及评论家就“商战文学”的崛起、发展势头、影响与危机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与会者认为,“商战文学”是开放改革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广州作家的优势。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较早发轫于广州市作家章以武、黄锦鸿的中篇小说《雅马哈鱼档》,及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随后是钱昌石、欧伟雄合著的长篇小说《商界》以及张瑞龙的长篇小说《南中国人》。作者们敏锐地捕捉改革时代瞬息万变的脉络,直接正面描写商品经济活动,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前惊心动魄的经济风云;在人物形象上突破了单一的奸商形象,塑造了丰富复杂的各种商界人物形象,反映了新的生活现象,有较深刻的内涵,表明了作家的艺术胆识。有的与会者也认为“商战文学”的名称不够科学、不够准确,提出质疑。这次会议对“广”字号的“商战文学”的成就、隐伏的危机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繁荣广州市的文学创作,推动城市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989年4月,广州市文联文艺理论委员会与海珠区文联就文艺创作中的“主旋律”、“多样化”问题召开座谈会;10月又与荔湾区文化局、文联共同讨论“商品经济与文艺问题”。这两次会议注重面向社会,结合实际,使文艺评论与社会发展、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指出作家要敢于探索和开拓,要从多样化中寻求文学发展的新途径。关于如何处理商品经济与文艺的关系,明确认识到文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文艺不能与商品的物质属性划等号,作为精神产品应该特别强调社会效益,不然会走向歧途。同年,青年女作家伊妮的长篇报告文学集《阳光下的思考》出版后,在国内和港澳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广州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报》社在上海共同举办了作品讨论会,到会的有两市作家、评论家多人,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题材选取、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990年, 《广州文艺》第2 ~ 12 期开辟了“都市文学笔谈”专栏,先后发表张奥列的《都市情结与都市意识》、郭小东的《都市的风雅:田园诗时代的终结》、殷国明的《都市文学中的“百感交集”》、黄锦鸿的《都市文学——当代文明演进的艺术纪录》、李钟声的《悄悄勃发的特区人文精神》和《南方,冉冉升起的太阳——关于都市文学的随想》、江励夫的《艰难,但有希望》等,为促进都市文学创作作了理论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从1980 ~ 1990年,广州市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日益活跃、 不断发展的可喜景象。在这期间发表了许多理论批评文章,同时,先后出版了一些专集专著,如陈绍伟的《心涛小集》、《中国新诗集序跋选》、《诗歌辞典》、《一个叛逆女性的心声——萧红诗简析》、《中国现代山水诗选著》、《徐志摩爱情诗赏析》等,此外他还有作品100多万字。1985年广州市群众工作委员会授予他“广州优秀业余作者”奖,以表彰他在新诗理论批评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还有,张永如的《小说创作刍论》,姚柱林的戏剧理论丛书《漫谈写戏》、《戏剧创作浅谈》、《写作知识辞典》,潘佛章的《诗词读写》,陆应南的《陆游诗选》,以及广州市文艺理论研究会主编的《文学评论集》也先后出版。1986 ~ 1990 年文学评论获市级文艺评论奖的论文26篇,获奖作者27人。
广东作协主办的《作品》和文艺评论刊物《当代文坛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期刊《花城》,以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三报文艺评论专栏,都经常发表文艺理论批评文章。从1980年3月至1990年2月广东作协会员共出版了文学理论和评
论集 51部,大都是驻广州评论家在广州出版的专著。广州地区各高等院校有关教师及省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是广州地区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的重要力量。80年代初,广州师范 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编了《文学概论》(试用教材),广州业余大学赵宗英编写出版了《文学概论》,暨南大学饶芃子、谭志图出版了《文学入门》,饶芃子主编了《中西戏剧比较》,黄展人主编出版了《文学理论》、《文艺批评学》。以上作者都是广州市文艺理论委员会的成员。出版的文艺评论著作还有:中山大学陆一帆的《文艺心理学》、《观众心理学》,潘翠菁的《西方文论辨析》,郭正元的《文学理论基础教程》;华南师范大学蔡运桂的《情感心理学》、刘伟林的《中国文艺心理学史》;暨南大学潘亚暾主编的《台港文学导论》,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发展史》,艾治平、翁光宇、黄卓才的《秦牧评传》;广东省文学研究所张振金的《岭南现代文学史》、《秦牧的散文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