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蕴藏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而地处祖国南疆的广州,糅合了中原与海外的生活习俗之后,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广州民俗,无论服饰、饮食、居住、医俗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特异的风格。
大襟衣广州人又称大襟衫。是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式样分有领无扣、无领无扣,在右衽穿一带子,打结代扣,或用布扣等。又有长衫、短袄之别,男女均穿,老人尤多。女式多为短大襟,长不过膝,短不露腹。前襟有饰,俗称“栏子”。男式有长短两种,长者多为老年人穿,或用于喜庆佳节穿用,俗称“长袍”,长不蔽脚,短不过臀。短者常作平时劳动的便装,属于粗陋布衣,多为靛蓝、藏青色。今日已不多见。
马褂始为清代满族男子上衣,后流行全国各地。穿在长袍、长衫之外,长不过腰,袖仅掩肘。清代初期为营兵所服,康熙年间为富贵人家之服,其后日益增多,渐成一般便服。以黄马褂为最贵,非特赐不得服。马褂有长袖、短袖、宽袖之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袖口均为平口。对襟马褂中间开襟,多当作礼服;大襟马褂,右边开襟,四周有用异色为边缘,属便服;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制如缺襟,也叫缺襟马褂,多用作行装。还有一种翻毛皮马褂,即毛朝外的马褂,始于乾隆,盛于嘉庆,皮毛贵重,属达官贵人之服。此服在汉族男子中也流行,直到清末。
唐装衫裤清代至建国前,广州地区男女日常穿用。男子上衣有高领、低领之分,胸腹前有三至四个方形口袋,上小下大,有的在衣内缝有暗袋,用料多为蓝、灰、黑等颜色,衣料有贵重便宜之别。裤身、裤脚较宽,无袋,左右相掩后紧束于腰。现城市仍偶尔可见,农村有些中老年人喜欢穿用,因其具有宽松、舒适的特点。妇女穿用的唐装裤与男子相同,衫亦有高低领之分,上衣的胸腹围布至右肘,前后相接处用布扣扣紧,偏宽,镶边装饰或有或无,也具有宽松舒适感。
裙古代男女同用,后来专指妇女的下裳。其制法是把许多幅布连接一起缝制。初时大多由前三幅后四幅连接而成,后又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且多褶裥。裙的颜色以红、紫、黄、绿、深灰等居多,以红裙最流行。相沿至今,广州妇女多穿长裙、连衣裙、短裙、筒裙、石榴裙、舞裙、旋裙等。
斗篷广州人又称“披风”。是一种长外衣,无袖,无纽扣,穿时披在肩上,用细布(绸)带系于颈。用于挡风避寒。清代曾作为妇女礼服外套。广州民间也有用蓝缎、绉纱为表,内以洋灰鼠和洋狐羔皮为里制作斗篷,也有用绢、麻缝制。今冬天的羊城,偶尔也可见到有男女穿用。
坎肩广州人又称“背心”,是一种没有袖子的上衣。男女穿用,可作内衣亦可作外衣,不同季节厚薄不同,用料多为布、绸、绢、绒、皮革、毛线等。
香云纱广州人又称“莨纱”,是广东地区生产的一种绦织物。质地甚佳,防水性能强,易于散发水分。用此料制成的衣服,穿着时轻松凉爽,爽滑柔软,耐穿易洗,适于炎热夏天穿用,向来为广州人所喜爱。因其生产原料不多,未能大量面市,穿着者多为中老年人。
中山装中山装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亲自设计倡导的。这种具有我国民俗特点兼具中西衣装之所长的简便服装,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把直领改为反领,使上衣具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穿起来显得硬挺,同时将便服或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还加上袋盖,各钉纽扣一粒,既美观又安全。原设计上衣纽扣是七个扣子,后为方便改为五个,这就成了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中山装裤子是参照西装裤式样,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侧各置一大暗袋,裤头右前部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穿着方便。此外,裤袋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中山装可作礼服,也可作常服,迄今仍然流行。
旗袍满族又称“衣介”,是一种长衫,即“衣皆连裳”。初为满族妇女服装,故名。现已演变为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服装,堪称“国服”。它庄重典雅,风度翩翩,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而跻身于国际时装的行列。
旗袍原先是直筒式,腰部无曲线,下摆和袖口较大,宽袖无领,在袖边、领口、衣襟镶有花边和彩牙,以多镶为上品,有多至十八道的俗称“十八镶”。现在的旗袍多高领,胸襟宽松,腰围微紧,下摆开叉。有长袖、中袖、短袖之分;有紧袖、宽袖、联袖等多种式样。衣身长短不定。按季节分单旗袍、夹旗袍及衬绒旗袍等多种。也可在旗袍外加上各类上衣外套。开襟处一般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既可作礼服,亦可作四季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