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的文化艺术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4-05-16
  • 浏览数:
 

广州是岭南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广州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南北融汇,中西交流。历史上中原人四次大举南迁和得海外风气之先,是构成广州文化(岭南文化的主体)的两个重要条件。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可见汉初古广州的音乐、舞蹈、篆刻及玉器、漆器、铜器文化水平。广州方言又称粤语、粤方言、广府话或白话,是汉语的一支重要方言,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支系之一。

近代广州文化艺术生机勃发,原有的品种日趋成熟,新的品种破土而出。文学方面英杰辈出,文、诗、小说均出现不少佳作。粤剧在晚清已走出国门,清末民初迈出革新步子,逐步形成影响远至海外的地方剧种。解放后逐步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频繁,广州曾举办国际粤剧节,影响甚大。以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形式多样,从木鱼、龙舟、南音、粤讴、八音班、锣鼓柜、咸水歌到粤曲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广州曲艺文化有深厚群众基础。清道光八年(1828),南海横沙人招子庸编成《粤讴》4卷出版;1904年英国人金文泰把它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为书名介绍到欧洲。到民国时粤讴从多写男女之情发展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文学形式,使之在广东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当代粤曲曲艺十分普及,不少“私伙局”活跃于市内。

作为粤曲、粤剧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广东音乐(粤乐)在州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影响。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收融汇外省音乐文化,并逐步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演奏手法的产物,充满时代色彩和变革精神,以清新明快、优美动听旋律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成为流传最广的中国地方民间音乐。

由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始创的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也是广州文化艺术界的一枝艺苑奇葩。岭南画派主张中西画学融汇折衷,打破旧中国画闭关自守的樊篱,注重写生而多写岭南风物,色彩鲜丽,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数十年来学之者甚众,名家辈出;现居广州的岭南画派传人代表有关山月、黎雄才、陈子毅、梁世雄等;旅居海外也有不少名家。

始于明清的岭南盆景,以广州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因材而就,树胚多来自山野。品种有九里香、福建茶、水横枝、榆树、入地金等。岭南盆景讲究用盆和题名托意,不效崔嵬峥嵘,崇尚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专门陈列盆景的西苑盆景园,位于东风西路流花湖畔,被誉为“盆景之家”。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广州人过春节的重要节目。农历年岁末二十八、二十九至三十晚是集中摆花街之期,市郊及近县花农乃至文物店、工艺品店也来设档,人们从四面八方出发去“行花街”;男女老少、喜气洋洋,争着选购合意的鲜花,而以年三十晚为花市最高潮。一交春节零时,花市即散。

此外,广州也十分隆重地举行端午龙舟竞渡、中秋灯会、重九登高等民间活动;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风俗愈加重视和热心。

改革开放后,广州文化艺术对外交流踊跃,从1978~1990年,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团组共960多批近9000人次到广州交流。体育事业发展较快,体育设施日趋完善,1987年,为迎接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举行,兴建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和增城、花县、海珠、黄埔、荔湾体育馆。占地54万平方米的天河体育中心规模巨大,雄伟壮观,堪称南国体育城,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亚洲和全国的运动会。进入90年代,广州文化事业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艺术革新的经济投入,向新的高度发展。如建成陈树人纪念馆、广州星海音乐厅、红线女粤剧艺术中心、广州艺术博物院等。1998年,广州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参与面广、质量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广州市首届戏剧花会、第五届群众粤剧大联展、广州市第二届民间乐社广东音乐创作演奏大会、广州市第七届中小学生合唱节等。

 

上一篇: 波罗庙盛会话旧 下一篇: 《原道救世歌》等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