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大事记
1969年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09
  • 浏览数:

市革委会作出缩短中、小学学制和改革课程设置的决定 

3月4日至11日,市革委会政工组召开掀起教育革命新高潮会议,研究开展教育革命的问题。根据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和五七指示,会议决定: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将原来从小学到中学毕业12年的学制缩短,实行小学五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制。还要走政治建校的道路,工厂派出领导干部和工人宣传队到学校,配合解放军领导学校的斗、批、改运动,组织工人讲课团,安排学生进厂学工等。会后市革委会政工组将上述决定整理成《关于改革中、小学学制和课程设置的报告》。市革委会于10 月21日转发了该报告。《报告》除重申了上述缩短学制的决定外,还决定中学的课程设置为政治课占30%,文化课占40%,学工、学农占20%,军体和机动时问占10%,中学必须建立学工、学农基地等。

1975年后,广州市提出”普及十年教育”,中学学制再发生变化。至1981年,全市中小学学制又逐步恢复回12年。

 

广州市毛主席著作印制办公室易名 

3月10日,市革委会决定将广州巿毛主席著作印刷办公室改称为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工作任务不变。

此前,该机构的名称和隶属关系有过几次变化。1966年9月19日,为适应“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抓好毛主席著作的印刷工作,巿委毛主席著作印刷办公室成立,办公室由8人组成,3人为市委宣传部干部,5人从基层单位临时抽调。1967年1月下旬市委被夺权后不久,广州市实行军管。3月28 日,市军管会决定成立广州市毛主席著作印刷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汤林、张守业(巿军管会)、白光(市经委)、魏启黎(市计委)、张久富(市轻工业局)、程曼(市印刷公司)、李作华(巿机电局)、高秉洁(市军管)组成。汤林任组长,张守业、高秉洁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苏华主持。原来的市委毛主席著作印刷办公室改称为广州市毛主席著作印制办公室。在上述机构的组织领导下,全市自1966年下半年到1969年2月,共印刷毛主席著作2150万册,毛主席画像1030多万张。

  

广州市部分农副产品凭票供应

8月11 口,随着动乱对工农业生产的破坏加深,造成巿场供应紧张,全市不得不对猪肉、蛋品、咸鱼等农副产品实行凭证供应。农副产品短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情况才开始逐步好转。

 

85名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被遣送粵北关押劳动 

10月18 口,市革委会根据党中央战备疏散的要求,决定将各单位正在受审査的一批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转移遣送到粤北去,在那里监督劳动,并继续对他们进行审查。这批干部先是被统一编在“103队”,然后实行集中分批遣送和关押。

11月9日,准备遣送“103队”的干部名单由市革委会保卫组八办提出,经市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讨论,最后确定为85人。这批早已被扣上“走资派”、“叛徒”、“叛徒嫌疑”、”特务嫌疑”、“反革命”、“反军夺权”等罪名而被羁押的干部,包括5名原市委书记、副市长,15名部委办正副主任、正副部长,14名各局长、书记,41名副局长、副书记、处长,9名正副总工程师和1名县级干部。当时认为:假如爆发战争,他们留在广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12月18日晚,首批被编入“103队”的干部被专案人员押上汽车,先在市内绕上几圈,然后才押上专列火车直奔韶关黄岗,后再星夜步行到山焦原广东省武江茶场(劳改场旧址),在那里开始过劳改犯般的生活。其余人员后来分两批押送至山焦。

这批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103队”受到残酷迫害,有1人在粵北非正常死亡。1972年3月以后,这批干部才逐步被宣布解除审査,准许离开粤北回穗或转其他干校。7月,“103队”解散,全部人员撤回。

 

市革委会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有关准备打仗的指示 

10月22日至25日,巿革委会召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学习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要准备打仗的一系列指示,传达贯彻省革委会第十二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同时总结和布置工作。会上市革委会主任黄荣海作了长篇讲话。他分析了国内形势和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作了准备打仗的动员。会议强调要用战争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市革委会全体委员以及各区、县、局、公司、大厂和军宣队的负责人共188人出席了会议。

此前的3月,苏联军队多次人侵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与我国边防军发生武装冲突。8月,苏军又在中苏边境多次挑衅,中苏关系空前紧张。这一形势导致党中央对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作出过高的估计。

 

市革委会指示市区中学到远郊建立学农基地办分校 

10月26日,巿革委会向巿区中学和郊县发出《关于市区中学到远郊建立学农基地办分校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战备需要,进一步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决定组织巿区中学在郊区和巿属两县(从化、花县)建立较长期的学农基地,作为分校。《通知》要求各中学在市革委会政工组文教办公室统一规划、领导下,用最快的速度,勘定地点,做好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实施。

促使巿革委会做出上述决定的,是市区中学刚刚进行过的一次“紧急战备疏散”。日前,根据战备的要求,市区中学进行了一次“紧急战备疏散”,10多万中学师生在两三天内转移到农村。结果各校均忙于安排生活,无法进行教学。全市只有第三十二中学例外,因为他们在5月份已在花县农村办了一所农村分校,所以在演习中他们既安排了生活,也安排了上课。为此市革委会向全市推广三十二中的经验,决定市区中学要普遍建立农村分校。

此后,市区中学纷纷创办农村分校。一年内,全市中学已在郊县创办了76所农村分校,市区中学的师生轮流到农村分校学习和生活。适应战备需要建立起来的农村分校,花费了国家大址财力,教师、职工与学生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在农村分校,师生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学习都得不到保障,对教育事业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分校才被逐步撤销。

上一篇: 1970年 下一篇: 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