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暴风雨来临之际,潜伏在地下的革命武装避其锋芒,沉着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解放战争前夕,广州周边郊县仍活动着党组织。而在东江纵队北撤时,广州东北郊县则留下了一支约50人的小分队隐蔽待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待敌人攻势衰颓之际,广东的中共武装迅速组织起来,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解放战争一打响,国民党在广东的正规军几乎全部北调,广东的兵力相对薄弱,中共广东区委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作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号召各地留粤武装人员,建立武装队伍。
为了统一领导江北地区的武装斗争,1947年3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成立以黄庄子、黄佳为正副书记的中共江北地区工作委员会。至1947年秋,队伍发展至770多人,公开及秘密控制了14个乡和12个墟场,在广州东北郊建立起一块以山地为主的游击区,并以南昆山为中心、以桂山、罗浮山作周旋区,逐步向平原发展。

1947年12月到1948年底,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向广东人民武装力量(或农村革命武装)发动了两期“清剿”。1948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根据当时形势,将广州东北郊县的人民武装统一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部队整编后,有计划地不断打击敌人,至1948年6月,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大小斗争百余次。直到年底,江北人民武装在反“清剿”斗争中共进行了大小战斗60多次,解放了一些圩镇。在12月10日从化杨梅潭伏击战中,全歼护送新丰县长赴任的敌军,部队声威大振。
两次反“清剿”的胜利,开辟了华南武装斗争新局面,为后来的广州解放积蓄了力量,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州作了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