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史志鉴>史志鉴研究
时代特征及在续志中的体现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08-04-02
  • 浏览数: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内容提要】时代特征与地情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志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这是新方志的重要质量标准之一。邓小平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构成了新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续志要体现时代特征,要靠“资料体现”而不是靠“直接表述”;要重视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的结合;要以重笔浓墨记述专业特色;要重视志书体例的充分运用。

【关键词】  续志  时代特征  地方特点

 

 

地方志是以独特体例,记载一定时限、一定地域内自然与社会各方面历史与现状基本情况的资料性著述。它有两种基本的空间界定,一是记述内容所处时限空间的界定,二是记述内容所处地域空间的界定。因此,志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即时代特征;又要充分体现地方性,即地方特点。这是新方志重要的质量标准之一。本文浅议时代特征及其在续志中的体现问题。

一、关于对新时期时代特征的认识

各地续修志书,其时限一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或再稍后一些。这个时限空间正处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应该从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新时期,首先新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逐步提出和制定了我们党在新时期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新认识和新决策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等)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认识。1987年,中共党的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为我们党重新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认识基础。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因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主要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一得;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三个有利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胆子要更大一点等)。此后,党召开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会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这次大会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上述简要的回顾,可以表明:一方面,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产生、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新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这一指导思想又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历史性指导作用。这是新时期重要的时代特征。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提出并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种错误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更使我国国民经济滑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和一系列做法,作出了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此后,在1980年举行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讲话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1984年,邓小平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987年,党召开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核心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我们党并多次重申,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要管一百年。1989年发生动乱后,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坚定地指出:“在对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明确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这实际上是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说:“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在1998年召开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将“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一条,作为二十年来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11条主要历史经验之一而郑重地加以充分的肯定。正是我们在新时期始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了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20多年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0年,我国先后完成了“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前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991年至1995年的“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995年达到57600多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原定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九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面临治理整顿、宏观调控、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调整、内需不足、外贸下滑、国际环境严峻多变及严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和重重困难,但仍然取得了稳定的发展速度。2000年上半年,全国工业增长率达到11.2%,税收同比增二成,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37.3%。以上情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确是新时期的时代要求、时代主流、时代特征。正是始终坚持了这一点,才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坚定不移地全方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选择。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完全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邓小平在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肯定了安徽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此后,1982年,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同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198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同时首次提出了要开展股份制试点的问题。1990年,上海浦东开始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开发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谈到改革开放时指出,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再次明确强调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同年6月,国务院通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3年,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8条基本方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去试,大胆去闯”。1998年,朱镕基总理提出近几年要抓好五项改革的任务,以国有企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为重点,改革开放正全方位向纵深推进。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推动作用已为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改革开放,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如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主张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要受到批判的。而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显示出来。新时期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社会是前所未有的。对市场经济,我们党经历了很长的认识过程,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远的不说,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认识过程就很艰难: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学者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的这一观点不可能变为全党的认识。1984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中提出:“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活动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大量一般经济活动实行指导性计划,对饮食、服务业等实行市场调节”。这里用的是“指令性、指导性和市场调节”三种不同的说法。还是在这个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1985年10月,邓小平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到了1987年2月,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现在不要再讲计划经济为主了。”时过三年,到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时再次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把这个问题又一次提了出来,他指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同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说道,他主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提法。1992年10月份召开党的十四大,才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上述简要过程,我们看得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多么艰难和漫长。可以说,仅在进入新时期后,我们就认识和探索了15年。这一时代特征一经形成,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产生了巨大的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如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暴露也日显突出等。但笔者认为,主要的时代特征是上述四点。

二、时代特征与各地的地情

时代特征,是能够代表时代主流,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时代特征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正是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状况和整体发展过程中归纳出来的。时代特征与全国各地的地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新时期时代特征对各地地情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带有普遍性。

邓小平理论,这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不断提出和完善了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又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出适合于当地发展要求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加以实施,以推动和促进各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各地所制定的符合地情实际情况的发展措施,是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化和实事求是的运用。邓小平理论,通过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各地的发展起着带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所制定的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我们党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项工作的具体方针和政策都以此作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这是我们做所有工作总的目的,也是对各项工作总的要求。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各项工作都为保证这个中心服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全国各地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规划和落实地方的发展,促进着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领导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行动,并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新时期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综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已为各地飞速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改革开放已成为各项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已渗透到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已涵盖着城市、乡村的各行各业,正以不断深入的攻坚态势全方位推进,触及并逐步解决着社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全国各地都在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而努力实践。以生产要素为重点的市场体系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法规和准则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运作和高效率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并普遍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发展过程中。以上认识,使我们看出,新时期时代特征具有明显的宏观性、全局性,其对各地地情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作用带有普遍性。

其次,新时期时代特征与各地地方特点的形成密不可分。

由于时代特征对各地地情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从地情基本状况中归纳出来的各地的地方特点更加受到时代特征的重要影响而与时代特征息息相关。时代特征对各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促使了地方特点的形成,各地的地方特点又深刻反映和体现着时代特征。拿新时期广州市情的发展情况来说,正是由于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和市场经济较早起步,这使广州市新时期的地情逐步形成了“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长,跃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曲折前进中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取得新的进度;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巩固,功能明显增强”等四个方面的地方特点。很显然,广州这些地方特点的形成凝集着时代特征的作用。正是由于广州的市情发展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较深(这里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才使广州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优于或先于其它城市而成为自身具有的地方特点。

再者,新时期时代特征对各地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存在着差异性。应该说,时代特征的宏观性和全局性,决定了它施作用于全国各地。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致使时代特征对各地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产生作用的程度不一,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各地的发展基础、历史情况是不相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是不相同的,人文背景和思想观念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同样的时代特征与各地地情发展的结合程度就不同,结合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实施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就会有所区别。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此,我们说,各地地情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和体现既具有普遍性,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三、续志编纂中如何体现时代特征

我们续修的地方志,是记述新时期各地发展过程和状况的。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特征,在续志中努力体现出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编纂的续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上述认识出发,我们探讨续志编纂中如何体现时代特征的问题。

(一)要靠“资料体现”而不是靠“直接表述”

时代特征,一般来讲是从指导思想角度、方针路线角度、体制政策角度和发展方向上对一地行业、事业的兴革发展产生着影响和作用。志书是以资料来记述地情的,它应该也能够靠对地情资料的具体记述而体现出新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而不是靠在志书中去“直接表述”时代特征。切忌把时代特征当作几个“政治标签”,在每部志书中、在志书内容的每部分记述中都笼统地照般照套、生搬硬套,象过去使用“政治挂帅”、“以阶段斗争为纲”那样,无论什么事情都以此来穿靴戴帽。如果这样,我们编纂的续志就又会回到“政治化”、“概念化”、“口号化”的旧路而形成千志一面,出现毫无价值的雷同。通过对地情资料的收集、整理、筛选,从中发掘和掌握最具时代特征的资料;对具有时代特征的事物、事件在续志记述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度加重份量。这样做,就能够达到以具体的资料来体现时代特征的目的。这就要求,续志编纂者要有强烈、主动的“体现意识”,并在资料选取和志稿记述上下一番功夫。当然,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时代特征对各地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在“体现”程度上不能相互攀比。大西北地区的改革开放程度和东南部地区怎么可能写成一样呢?市场经济的程度在农村和城市又怎么可能一样呢?体现意识要增强,事实求是要坚持。这应该是续志编纂者对体现时代特征应持的态度。广州市的续修志书,针对新时期广州发展的过程和实际情况,拟在“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位、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等方面加重续志记述的份量,以充分体现出广州市情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

(二)要重视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的结合,除体现时代特征外,更要体现地方特点

这里,就有一个“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如何在续志记述中实现结合的问题。对此,需要我们认真给予重视,以求得志书中对特征、特点充分体现的最好效果。首先,要从时代特征出发,深入研究和认识地情并从中发掘、归纳和提炼地方特点。毫无疑问,新时期一地的地方特点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形成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必然或多或少具有时代性,即时代特征。在续修志书时,我们从时代特征出发认真研究一地的发展情况,从中归纳出地方特点并在续志中反映出来,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结合。再者,要重视从地方特点的记述中体现时代特征。就志书记述而言,地方特点比时代特征显得具体、实在。因为地方特点是从当地的实际地情中直接归纳、概括出来的。归纳地方特点的基础是广泛占有的地情资料,志书资料可以直接反映出地方特点。因此,在我们以具体资料来反映地方特点时,应该重视对时代特征的体现,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在市情记述中存在的有机联系或因果关系的统一,以此来折射出时代特征。当然,这种“有机联系”和“因果统一”决不是强求的,人为的。只需要我们在篇目设置、资料选取和志稿行文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结合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续志编纂应为此作深入的探索。

(三)要以重笔浓墨记述专业特色

时代特征、地方特点,都是人们归纳出来的一种认识。只是地域空间不同,时代特征是从全国范围的宏观上归纳,地方特点是从一地范围的微观上归纳。但是,对它们的体现最终都具体地落实在各专业志(或章、节)中,是通过对专业志(或章节)的编写来实现的。各专业志,才是最终体现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载体。因此,写好专业志是体现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关键。当然,专业志是要全面记述行业、事业发展情况的,其内容中有特色明显的,也有一般的。但是,为了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我们尤其要重视本行业、事业所具有的专业特色内容的记述,这应该成为各专业志记述的重点之一。这种专业特色是具体的,是用特色资料去作最直接的记述。地方特点来源于对专业特色的归纳、综合,而地方特点的形成又受到时代特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我们说,这三者,即时代特征、地方特点、专业特色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发生影响的。如果一部省志或一部市志的各专业志都能写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其总体效果就能较好的体现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续修《广州市志》,我们从市情中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地方特点,其具体表现则包含在市志篇目设置的88个专志(分志)所要记述的内容中。我们明确向各专志(分志)承修单位提出要求,在编写各专志时,尤其要着力写出本行业、事业的特色,写出广州这一行业、事业与其它城市同一行业、事业的不同,用专业特色的充分记述来体现广州的地方特点和新时期的时代特征。

(四)要重视志书体例的充分运用。

经过新编地方志的实践,志书体例已发展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以志为主。体例是为记述内容服务的。科学而充分地运用志书体例能较好地体现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比如:运用好“述体”,可以把具有特征、特点的内容适当展开,作画龙点睛的记述,以体现出时代特征对地情发展、事业兴革的促进作用。广州市续志拟设一个总述和九个部类综述,并把“总述”和各部类“综述”的上限适当上溯至改革开放初(广州市志续修的时限定为1991年至2000年),以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广州地情时代特征的全貌。要运用好“专记”体裁,可以把最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且有较大影响的事物、事件作为专项“单列”出来,以丰富的资料作较为详细的记述,使“特征”和“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广州市续志中拟把“广州地铁”、“内环路”、“南下民工潮”及社会治安专项治理和反腐败斗争纪实等内容单列为专记。要运用好“图、表”,尤其是通过编纂者之手亲自制作一些对比性、形象化较强的图表。这可以较为直观地体现出某些事物的特点,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统计图表等更要充分运用。要设计好篇目,续志的篇目可以把时代特征、地方特点较强的内容适当作“升格”处理,使之在志书中的地位突出显现出来。广州市续志中,我们拟把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神文明建设、人民生活、专业市场及多种经济成分和新兴服务行业等项内容作“升格”处理。另外,还要重视对“录”的运用,凡是具有时代特征或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全文收录,以补正文记述中因篇幅所限而对特征、特点、特色体现之不足。广州市续志中,我们拟适当加大收入附录的份量。

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并力求在续志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提高续修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谨以上述浅见求教于修志同仁。

上一篇: 续志质量仍需更上一层楼 下一篇: 与时俱进是《广州市志》延续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