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史志鉴>史志鉴研究
《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要体现市情特点与地方特点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08-04-02
  • 浏览数: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红光

 

【内容提要】地方志书内容要充分体现记述断限内的地情特色及地方特点,这是判断一部志书价值大小的标准之一。文章介绍了编修《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如何体现广州市情特点和地方特点,并对市情特点与地方特点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地方志书  区志概况  市情特点  地方特点

 

 

续修《广州市志(1991—2000)》的工作已启动有一段时间,目前,大部分单位正在进行资料收集、撰写初稿工作。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要注意续志内容要充分体现记述断限内的广州市情特点及地方特点,这是判断一部志书价值大小的标准之一。下面,笔者就续修《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要体现市情特点及地方特点的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充分认识续志断限内的广州市情特点

要编写好《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首先必须对记述断限内的广州市情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广州作为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古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近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古老的广州焕发出勃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广州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实力较强的一千万人口(含大约300万流动人口)的特大城市。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广州的综合经济实力位列上海、北京之后,居第三位。从总体上看,广州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目前正迈人初步富庶的阶段。

(一)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施了多项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政策和措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使广州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

1、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路网

广州总体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进行了调整和深化,编制了近期道路建设规划、市内停车(库)规划、公共交通网调整规划等等,并加大投资加以实施。扩建和新建了城市主干道;完善了广州路网的咽喉部分——跨江大桥;立体化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增多。如今的广州,道路纵横,立交遍布全市,高架路逶迤,跨江大桥飞架,珠江隧道潜卧江底,初步形成了市政设施的立体化和网络化。

2、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广州市公共交通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除了国家增加投资外,公共交通部门采取引进外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发展公共交通,大大加快了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如:1995年全市拥有公共汽车2772辆,营运线路330条,总长度424531公里,全年客运量达7.582亿人次,城市公交事业具有一定规模。

3、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不断加强

广州市环境保护工作已逐步走向法治化,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及处理,各项环保指标均超额完成了计划。目前,市区的废水、废气、工业粉尘排放量等逐步减少,污水处理能力、工业粉尘回收量和废物综合利用量不断增加;市区交通噪音不断减少;城市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公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秋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战略以来,广州的城市面貌和园林绿化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目前,广州的城市绿化已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广场、公园进入机关、学校、工厂、大街小巷乃至千家万户。1993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广州市成为绿化达标城市。同时,广州的“小变”、“中变”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经济建设成就辉煌

广州运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确立了“以外经 贸为导向”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资,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1年,广州利用外资项目15184个,合同外资金额45.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  资金额19.9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374个,兴办了中外合资企业963个,中外合作企业1124个,外商独资企业287个,合同总金额为3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95亿美元;对外借款项目46个,实际借款为6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合同1.2万多个,实际利用外资为1亿美元;国际租赁项目45个,实际利用外资为2034万美元。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已达233.8亿美元,其中出口118.2亿美元,出口市场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5亿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排第二位。广州利用外资的投向遍及工业、农业、市政、建筑、能源、交通、金融、保险、旅游服务、文教卫生、商业零售及连锁销售等行业。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扩大了广州市的建设规模,促进了一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广州与跨国公司和全国各地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活跃。截至2000年,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已有99家在广州投资了144个项目,其中直接投资项目有127项,投资总额为34.89亿美元。

(三)人民生活奔向小康  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

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广州城乡居民 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向小康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居民的衣、食、住、行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的温饱型进到小康型:人们的衣着消费开始向中高档和高品位发展,注重体现个性化、整体配套和美感;“食”的消费也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动物性食品和鲜果消费量增多,“食”不断向营养性、科学性、均衡  性及多样性发展;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住房装修水平日趋高档,室内设施日趋完善;居民“行”的消费大量增加,私人摩托车数量增加很快,广州市限制发牌达标6万辆,已有少量居民拥有私人汽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社会救济、抚恤补助标准逐步提高,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面继续扩大,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广州市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社会关心教育、扶持教育、资助教育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社会共识。全市的各类教育事业走上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科技事业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广州已成为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实力的科研基地。广州的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改革创新、繁荣昌盛。岭南文化的发掘,外来文化的融入,群众文化的高涨以及图书文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使广州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不断翻新。

以上陈述的就是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1991—2000年的市情特点,续修《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就是要紧紧围绕以上广州的城市特点,根据突出本地区地方特点的原则,浓墨重彩地记述这十年间的发展、变化情况及现状。

二、续修《区县级市概况》要体现市情与地方特点

撰写《区县级市概况》,既要把握广州的市情特点,还要抓住本地区的地方特点,客观准确地给予记述。如:老城区东山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现代曾是民主革命的摇篮。20世纪90年代,东山区积极利用人缘、地缘的优势,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现代化城区的目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东山区志办在撰写本区概况时,就较好地把握住本地区的地情特点,以“科技创新,经济活跃”、“市容优美,为民造福”、“文化繁荣,资源丰厚”、“社会昌明,文明日进”四大版块反映1991至2000年东山区的概貌,准确地概括了本区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社会昌盛的区容区貌。

天河区作为建设中的广州市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在写天河区概况时,可考虑加重笔墨介绍村庄改造、新城区的建设、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高新科技产业等内容。荔湾区的旧城改造近几年发展较快,写概况时,可考虑适当加重城区建设的份量:新路开筑与旧路扩宽,绿化广场,骑楼街与西关大屋保护,园林式高层住宅小区等。

番禺区志办在撰写《番禺区概况》时,抓住记述断限内的发展特点:番禺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1-2000年,是番禺经济发 展速度最快、取得成绩最显著的十年。因此,写番禺的概况,就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脉络,详写这一阶段的经济状况、市政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的变化等内容。

越秀区自古是广州市的城市中轴地和老中心城区,风物繁华,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很多,又是老  商业中心,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区情实际,实施科教兴区、商旅富区、环境立区、依法治区的战略,把越秀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商贸旅游区,这就是越秀区的地方特点。在写越秀区概况时,就要突出这些地方特点。

 

三、正确认识市情特点与地方特点的关系

市属各区、县级市是广州城市整体的构成部分,它们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虽然区和市一样具有完整的政权组织和管理机构,具有城市的各种功能。但区毕竟只是城市的一个局部,它从属于市,它的行政权力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城市功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区与市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独立并从属于市的关系。基于此,在编写《广州市志·区县级市概况》时,既要体现广州市情特点,也要反映地方特点。这表现在《区县级市概况》不能孤立地离开城市背景去编写,同时各区的概况要反映各区的区情个性特点,使市情特点得到深化和具体化。

市情与区情之间,在内容上有交叉是必然的,这正好反映了市情与区情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抓住本地区有别于其它各区的特点,把握好记述角度,不仅可以避免简单的重复,而且能写出地方“个性”。

 

(此文原载于《羊城今古》2003年第3期)

上一篇: 与时俱进是《广州市志》延续发展的必然 下一篇: 市志续修运作形式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