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史志鉴>史志鉴动态>工作动态
小小邮票览尽近代变迁,方寸之间畅舒爱国情怀
  • 来源: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10-01
  • 浏览数:
华侨“老广”竭尽30年收集中国早期邮品,无偿捐赠家乡地方志馆让“宝贝”回家
远赴美国半工半读奋斗一生,感叹“感恩贵人相助妻子相伴,千好万好都不及故乡广州好”

9月25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市地方志馆举行了“老城市 新活力”系列展区开放暨受赠邮品仪式新闻发布会。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高京斋、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陈华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办主任冯广俊,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地方志办)主任黄小晶、广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区锡文等领导及美籍华人黄添出席了发布会,广州市委宣传部外宣与新闻发布处长龚艳华主持新闻发布会。
2019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推荐,黄添先生被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典型”,发布会现场举行了邮品受赠仪式。在捐赠发布仪式上,高京斋宣读了先进典型决定,并向黄添先生颁发了证书。高京斋说,方寸之间彰显浓厚的乡土情怀,黄添先生倾其所有捐赠的情怀令人钦佩,令人感动,既是黄先生念祖爱乡之情的生动写照,又是方志馆知古鉴今功能的集中体现。

 

黄先生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向广州市地方志馆无偿捐赠自己毕生珍藏的中国邮品给广州市地方志馆。广州市地方志馆为这些邮票设置了特藏室。

 

 常言邮票是“方寸之间包罗万千世界”,对于黄添来说,他爱上这“小小方寸世界”,不只是钟情一生的兴趣,更是他对祖国故乡的情感寄托。黄添近30多年竭尽所能收集整理以中国为主的珍贵邮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流落他乡的中国早期邮票,包括清代、民国时期的中国邮票,中国香港、澳门地区发行的第一张邮票,中国台湾地区备受欢迎的以古画、书画、古物、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风光等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邮票……一套一套,一枚一枚,邮品难得一见,本已弥足珍贵,更具重要意义的是,这些邮票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承载着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黄添视这些邮票为自己的“儿女”,寄托着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热爱。为了让自己的“儿女”能落叶归根,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将珍藏多年的3765枚中国邮票无偿捐赠给广州市地方志馆。经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推荐,黄添被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今日,在广州市地方志馆“老城市 新活力”系列展区开放暨受赠邮品仪式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方志出版社社长高京斋宣读了全国地方志先进个人表彰决定,并向黄添颁发了证书。
为了适当保存和向公众展出这批珍贵的邮品,广州市地方志馆为此专设了特藏室,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由地方志部门与公安部门联合建设的24小时视频监控及红外感应展区,让每一枚邮票能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得到了最佳的保护,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重视。

沉迷一发不可收拾:
从信封剪下旧邮票,走进方寸世界引发“狂热”兴趣

黄添是土生土长的“老广”,在广州老城原东山区长大,后来移居美国,继续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将很多积蓄花在了集邮上。他从小就喜欢集邮,谈起这一兴趣,黄添说缘起当年他只有7岁的时候,是父亲把他带进这个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殿堂。
“我父亲是中山大学经济系毕业,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广交会前身)工作,他从办公室废纸篓的信封剪下一些花花绿绿的旧邮票,带回来给我。”他说,那时候父亲会铺开世界地图,介绍邮票来自哪里,邮票的图案有什么含义和故事。黄添就这样沉迷邮票一发不可收拾。
“我从邮票当中认识了英王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印尼苏加诺总统等名人。偶尔有一些邮票的图案如果是名胜古跡、奇花异草,我就更加如获至宝。”回想当年小时候对集邮的那股兴趣,黄添更是形容已经达到了“发烧友”的程度。他记得有一枚粉红色的丹麦的女子芭蕾舞邮票,当时是很稀有的,他拿到手里,连忙就用玻璃纸包裹,小心翼翼珍藏起来,当时一度成为他邮集中的“镇山之宝”,邮友争相传閲,羡慕至极,更有人想用几套邮票来换,但他都没有答应。
“我当时确实沉迷在邮票这‘方寸世界’,对里面的图案、线条,都会爱不惜手,每一张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邮票,我都会细细观赏,记在脑海里。”那时候,虽然和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和地区不多,但父亲带回来的邮票也来自世界很多地方,不仅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邮票,还有部分是来自中国香港和澳门的邮票。当时黄添的姐姐在北京上大学,眼看弟弟如此热衷于集邮,也都大力支持,用省下来的零用钱订购一套又一套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寄给他。

  


远在他乡重拾兴趣:
机缘巧合逛邮展淘“心头好”,集中精力收集中国邮票

上世纪80年代,黄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远渡重洋,定居美国中部大平原民风纯朴的爱荷华州。多年过去,他的集邮热情没有丝毫褪减,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更是重燃他这份爱好,成为后来邮票收藏成就的重要开端。
“我当时在当地一家餐馆工作,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互联网发达、娱乐项目多多,那时候除了看书读报,就没有什么消遣和嗜好了。巧合的是,那时候餐馆隔壁是一家邮商,当时一位同事很有才学,是一位集邮发烧友,他就带着我去邮商那里看看,不知不觉,又激发了我重执儿时的兴趣。”除了逛邮商,只要附近的城市和小镇上,有一些邮商不定期举办邮展,展出和出售各种邮票,他都会去看。“我感觉又回到童孩时代那种‘狂热’,对邮票的痴迷,已经让我难以割舍。”黄添回想起,也觉得自己对这份集邮热情的执着,实在让不少人看来既“十分佩服”,又“十分可爱”。
当时邮展里,大多数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外国邮票,刚开始黄添收集邮票的范围很广,没有重点,只要喜欢就买,大海撒网,收集的题材也多,有风土民俗、花卉、动物和艺术品等等。有一天邮商告诫他说:哪有这样集邮的,谅你穷毕生精力和财力,也能收集得了多少邮票呢?听了这话之后,他恍然大悟。“而偏偏在这时候,在邮展上一枚大龙邮票在我眼前一亮,而邮展当中,我竟然还发现有不少经历久远、通过集邮者辗转流落到一些邮商手里的早期珍贵的中国邮票,顿时让我大开眼界。”从那时候开始,他的目光就慢慢集中到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品,对中国的邮票情有独钟。
后来黄添收集中国邮票的兴趣逐渐发展到废寝忘餐的地步。“只要打听到哪里有邮商和邮展,就和太太就开车去‘寻宝’。”他夫妻俩利用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带上一壶水和一条麵包,一大早启程开几小时车,直奔目的地,甚至为了赶早,连夜出发。邮票虽小,价值不菲,每次黄添只要发现心头好,只要价格能负担得起,他就会当机立断将邮票买下收入囊中。
而为了能多买邮票,夫妻俩节衣缩食,节约各项开支,捨不得花钱投宿,就在车上过夜,每次行程回家之前总是倾囊为止。甚至有一次,就连邮商都觉得黄添太过“狂热”了,悄悄地在一旁劝他的太太“你是时候要制止你先生了。”太太听了后,也忍俊不禁。不过,幸好负责管钱的黄太太,对开支都控制有度,既满足了黄添的“心头好”,也保证了他们生活开支。
集齐一套邮票,黄添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心思。“由于不少中国邮票散落在海外不同的邮商,因此很多邮票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要完整收集一套邮票,更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他说,收集珍贵的中国邮票,甚至需要不惜代价,一枚一枚地去拍卖会中求得。
有趣的是,由于长期在邮展中“淘宝”的过程中,逐渐练就了黄添一对“金睛火眼”,能分辨出邮票的真与假。“有几次我在拍卖会上,发现了赝品。”黄添说,有一次拍卖会上有一个“京奉空中邮运纪念”的项目,当时黄添打电话到拍卖行询问详情,得知邮票本身质地厚而且没有背胶,当时他就怀疑有人将不是正式邮品的纪念仿制成无齿邮票,于是他复印好材料,并且提醒拍卖行这可能是一张假邮票。拍卖行调查后,也证实了黄添的判断是准确的,当即就撤销了这项拍卖。

  



捐赠邮集达成心愿:
邮品回家落户广州市地方志馆,“方寸世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当地收集中国邮票的人不多,黄添遇到了不少流落他乡的中国早期邮票,他认为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老祖宗的东西虽小,却是珍贵的文物。
“小小的方寸世界,是我们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它们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珍惜今天祖国繁荣昌盛的幸福生活。”在黄添看来,收集中国早期邮票,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夫妇俩决心要尽力收集并珍藏它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黄添退休的时候,发现已经收集到中国清代和民国的全部邮票当中的大多数,另外还有中国香港和澳门从第一张邮票开始到90年代的大多数邮票,中国台湾地区备受炎黄子孙欢迎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古画、书画、古物、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风光等系列性的邮票。
“当中不少邮票都是相当珍贵,包括有中国第一套错版邮票‘清代第一套纪念邮票 - 慈禧寿辰纪念邮票’、罕见的上海海关1898年9月28日‘S’字印反了的邮戳、清代的西藏贴用邮票、一些‘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光复纪念和共和纪念等民国纪念邮票大全套、辛亥革命后首印国家铭记的民国5个版本的帆船普通邮票、民国航空邮票大全套、1932年发行的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邮票实寄封等等。”除了中国邮票外,他还收集了一些其他国家的珍贵邮票,其中就有世界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集邮的增多,在工作、学习之餘,欣赏邮集就成了黄添最大的享受。但是他想到,这些来之不易的视之为“儿女”的宝贝邮集不能永远只有他个人拥有,如果不妥善处理,散失非常容易,“儿女”一旦散失了就难以再团圆。“我们决心带它们回家,作为对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力所能及的一点点回报。”黄添夫妇希望有朝一日把邮集捐献到自己的故乡广州市。
“我们在选择接收捐赠单位的时候,在互联网上看到了网友参观广州市地方志馆的盛况,了解到生养我的家乡的广州市的地方志馆欢迎各项历史文物捐赠,这让我有了捐赠的强烈意愿。”回想起当初的想法和决定,黄添表示“很正确”和“很感恩”,他说,最难忘的是当2018年第一次到广州市地方志馆谈及捐赠时,得到了时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广州市地方志馆馆长黄小晶的热情款待,她表达了对这批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视,希望这次捐赠能成为“镇馆之宝”。
长期关注祖国发展和历史文化的黄添明白到,广州市地方志馆承载了广州市的过去,展示了现在,寄托着未来,不仅是展现城市发展历史的平台,而且地方志馆里每一件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藏品都激发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是无数漂泊在外的旅人寄托乡愁的精神归宿。“所以,我们认为广州市地方志馆是我们的珍贵邮票收藏品安家的最佳选择。”
更让黄添感动的是,广州市地方志馆请了专业的布展公司制作了精美的展示并开创了一个特藏室,让这批邮票藏品在严密保护下能向公众全方位展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邮票的精彩和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
2018年11月和2019年11月,他先后两次无偿将他视为“宝贝儿女”的邮品捐赠给广州市地方志馆,期待故乡的乡亲们能够喜爱和分享集邮这种方寸艺术,“方寸世界”的邮展能够成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了解方寸世界背后的故事,影响更多的公众关注、参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我们视之为‘儿女’的这批邮票藏品,终于有了一个永恒的家,期待故乡的朋友们能够喜爱和分享邮票这种方寸艺术,并希望方寸世界能够成为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讲述中国文明的故事。”黄添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这次能将几十年来搜寻和珍藏的中国邮票带回家乡妥善保存,终于了却多年以来的心愿,无限的欣慰之情油然而生!他衷心感谢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地方志馆,无限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据悉,全国集邮协会的专家孙海平教授对每一枚邮票都作出了细心鉴定,给他颁发了正品证书和入藏证书,邮品由国家珍藏入册。广州市地方志馆特意为黄添的邮品捐赠请了专业的布展公司制作了精美的展示并开创了一个特藏室。特藏室开放展出以来,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集邮爱好者的欢迎和重视,也接纳了很多中小学生、社区和各行各业的观众。

 

 


回望人生:
参加高考考上大学,远赴美国半工半读奋斗一生

黄添在广州老城东山区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他集邮的兴趣是从7岁的时候开始。高中毕业后,黄添到了工厂当一名学徒,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机械厂里从事机床生产。也正因为这段在工厂的时光里,通过师傅们的悉心传授和到华南工学院和广州市业余大学进修,勤奋好学的他学习了理工方面的知识和机械电子技术。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黄添毫不犹豫就立即报名参加,考上了师范学院物理专业。从工厂工人转变为大学生,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求学机会,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让血气方刚的黄添更加拼尽全力投入学习。
大学毕业前夕,黄添就计划到美国继续深造。黄添还记得,当时他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满怀信心。父亲尽力给他筹集了机票钱和100元美金,他就是带着这100元美金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交不起学费,而且生活没有着落,父亲病重需要寄钱回家帮补家用。他只能放弃了最好的年富力强的入学机会。
刚到美国,黄添可谓是吃尽了苦头,为了生计,他走进了中国餐馆的厨房,以前从来都不用入厨做饭的他,在餐馆从洗碗打杂开始拜师从头学起,终于能够成为一名厨师。“当时中国餐馆最适合自己,因为这些餐馆大多数都会包食包住,我用辛苦打工挣来的第一笔钱买了一部老爷车,开着它穿州过市,找一些在偏远阜仔的中国餐馆打工。”黄添说。
打工期间,黄添不忘实现读书的理想,白天在餐馆上班到晚上11点钟才打烊,清晨和休息日都用来埋头读书。断断续续读到大学毕业。他经过进一步的努力考取了电力工程师执照,并且在州政府的一个市教育局找到了一份维修的技术工作,一干就是十年。2011年,从教育局的岗位上退休后他又幸运地在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技术人员的工作,又干了6年,至2017年他才正式退休。

感恩贵人相助妻子相伴,千好万好都不及故乡广州好

在这三十年,黄添表示很感恩一路上知遇相助的“贵人”们,更有妻子陪伴在身边,在背后默默帮助他。
“当初在美国的中国餐馆打工的时候,遇到的老板都对我很好,不仅信任我,在厨艺上培训我,还鼓励我继续读书深造。”黄添说,当时他一个人来到美国,但父母亲、妻子和女儿还在广州。妻子带着年幼体弱的女儿,还负责照顾父母亲的起居饮食。“父亲半夜发烧,也是妻子背着父亲去看医生,实在是辛苦了她。”黄添说,他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妻子,对于妻子,他是充满感激之情。“2015年的时候,我还专门为几十年来鞍前马后,解衣推食,形影不离的贤妻写了一首诗,表达我对她的感激和爱意。”

 

妻子对于黄添的集邮兴趣,既支持也参与其中,两夫妻在集邮上有着许多共同话题。
如今,黄添夫妇常常回来广州探望亲朋好友,也会到小时候居住的地方而流连忘返,回忆当年往事。“广州变化真大,我以前居住的东山一带,有很多新马路、新高楼,我这个老广州都已经不认得那里的路了。”他说,广州的道路很干净,人也很友善,社区工作人员也很热情,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千好万好都不及家乡广州好。”


链接:
邮品珍贵多个“第一”逐个数,饱含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黄添收藏和捐赠的这些邮票中,包括中国清代和民国的全部邮票当中的大多数,中国香港、澳门从第一张邮票开始到90年代的大多数邮票、中国台湾地区备受炎黄子孙欢迎的弘扬中华文化的古画、书画、古物、中国传统文化、台湾风光和儿童邮票等六个主题的邮票。另外,还有世界的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
每逢黄添看到这些邮票,都会百感交集,因为每一张邮票,都有一段故事,小小的方寸世界,都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集邮的乐趣,除了欣赏精美的印刷,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多是了解背后的故事。

珍藏中的“中国第一”邮票

在黄添的珍藏中,不乏许多“中国第一”。例如中国的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俗称“万寿邮票”)及其加盖改值邮票,作为繁多的版别以及加盖改值后的复杂版式,使一代又一代的集邮者为之痴迷。
万寿邮票全套9枚,由费拉尔设计,图案分别为:五福捧寿(1分银);腾龙戏珠(2、3、4、6分银);鲤鱼跃水(5分银);五福捧寿、双龙跃立(9分银);五福捧寿、大清邮政(12分银)和一帆风顺(24分银)。这套邮票共分三种版别:公元1894年初版,太极图水印;公元1897年再版,太极图水印,此版原票为加盖而印,并未正式发行;公元1897年改版,厚纸无水印,又称为穆麟德版(旧称“莫伦道夫”版),其为穆麟德赠送给清政府高级官员以及各国使节的。“万寿邮票”这三套版本以及后来的普5-普10的六套加盖改值邮票,都应该位列珍邮。
    “万寿邮票”的工艺虽不及后来英国承印的“蟠龙邮票”,与现代邮票的印刷质量更是不能同日而语。但它的美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这套邮票突破了“大龙”、“小龙”单纯以龙为主题的局限,而将古代诸多经典的吉祥元素相融合,可以算得上对中国“福寿文化”的一次大盘点。
万寿邮票中的3分银和6分银邮票。其价值绝不应当在任何一枚错版邮票之下。如今,一枚品相完好、未经盖销的3分银或6分银邮票已是难得一见。谁若是能收藏一枚,便可以当做传家宝,世代相传了。
另外,中国第一套採用其他票券来改作邮资凭证的邮票——红印花邮票,由於刻印精美,流传於世上之数量非常稀少,是中国最珍贵的邮票。
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或称红印花邮票,為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以后,因為临时急需各种高面值的邮票,而在1897年将造册处储存而未经使用的65万枚红色3分海关印纸,(未加盖前的红印花,并非印花税票,也非邮票)分批次加盖成八种不同面值的邮票,暂时替代為正式的邮票来发售贴用。
 

 

1897年发行的太极图水印日本版蟠龙邮票(面值半仙 - 1圆)

清代邮票著名的“华邮四宝”全部出自红印花原票与加盖暂作邮票。它们是:红印花原票、加盖小字“当壹圆”、倒盖“当伍圆”、小2分倒盖兼复盖。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小字“当壹圆”。百年来,经集邮界对红印花邮票的发掘和研究,已经成为了另一个“红学”。研究从未间断过,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红学”的大家不断有新发现。还有“红印花七宝”、“红印花十宝”之说。

 “临时中立”——“有碍国体”的加盖邮票

在黄添珍藏中,就有一些“临时中立”——“有碍国体”的加盖邮票特别引人注意。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要求当时的邮政部门发行邮票。当时邮政发行权是由法国人帛黎把持,1912年1月30日,帛黎控制的北京邮政总局采取在清代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共15种,以此表明邮政权的中立。
 南京临时政府外交、交通两部电令帛黎立即停售。该票仅在福州出售4种(红/3分、黑/1元、黑/2元、黑/5元),其中黑/1元、黑/2元各只出售了96枚。因加盖“临时中立”邮票,加盖文字含义不清,既未盖掉“大清邮政”,又未加上“中华民国”字样,形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清邮政临时中立”。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被停止发行。于是帛黎说为了节省费用,在1912年3月20日在横盖的“临时中立”邮票上直行加盖了“中华民国”四个字,与“临时中立”成十字形,形成“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字样。“中华民国临时中立”加盖票共15种。在汉口、南京和长沙出售了其中8种。这种加盖“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一出售,又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孙中山先生称这种加盖“有碍国体”。帛黎只得收回此种邮票,由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的邮票取代。
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邮政受外国人把持的屈辱早已成为过去。我们观赏这些邮票的时候以史为鉴,就会更加热爱祖国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

大龙邮票——中华第一邮

 

黄添收集到第一套中国早期邮票,是从“大龙邮票”开始。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依发行时间顺序为:大龙薄纸(葱皮纸)、大龙阔边、大龙厚纸光齿和大龙厚纸毛齿。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是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1997年小邮集——香港回归祖国

 

 

在黄添收集的邮票中,还有不少是香港和澳门邮票。其中很多国家和地区在1997年发行了有关香港牛年97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会和回归纪念的专题邮票和小型张。
另外还有中国澳门回归前的早期邮票其中两枚1910年对剖票。黄添说,对剖邮票是一个奇葩。显而易见,将一张邮票一分为二做两张用是因为某种面值邮票短缺。因为对剖邮票比邮票本身珍贵了许多,必须带邮戳才能证明它是真品。

 

澳门自主发行的第一枚邮票:皇冠邮票

据悉,澳门对剖邮票并不是邮政史的先例,世界上最早的对剖邮票出现在英国的18世纪40年代,2便士的蓝色邮票被剪成两半作为1便士邮票使用。中国最早的对剖邮票出现在清代的1903-1906年,福州、重庆、长沙等邮局曾经将伦敦无水印版盘龙2分邮票对剖作1分邮票使用。伪造的赝品、假封曾经被发现过。马任全先生的著作“国邮图鉴”里面有专门论述。有趣的是,多年前,黄添就曾经据此说服了一位邮商,把一枚福州对剖邮票实寄封赝品从拍卖会中下架。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

 

黄添收藏有英国“黑便士”邮票,它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1840年5月1日出售,5月6日正式启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枚无齿孔邮票。虽然被称为世界珍邮。因为发行量很大,它市价并不高。然而它的价值在于它是邮政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同时因为黑便士与1851年5月1日的英国第一届世博会同月同日而生,因此又成为世界第一届世博会的见证,历史意义重大。“拥有一枚“黑便士”成为无数集邮者毕生追求的梦想。”黄添说。
据介绍,为防止伪造,除每枚邮票都有一个王冠水印外,邮票的下部左右两角各印一顺序排列,使每一枚黑便士在一整版240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这里显示的邮票ED的位置是第4行的第5枚。
为什么叫“黑便士”呢?“黑便士”就是这枚邮票颜色和面值的合称。它采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无齿孔,不标国名,只有女王的肖像,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图案上方有“邮资”字样,下方是表示面值的“一便士”字样,所以人们就把黑色和面值联系在一起就成了“黑便士”。

文  全杰
图 梁良 王艺霖 高鹤涛

上一篇: 各全媒体平台全方位报道“老城市 新活力”系列展区开放暨受赠... 下一篇: 创新主题党日 共建共治共享——年鉴党支部与芳草社区共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