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番禺大岭村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不是景点,却胜似景点。全村贯穿着一条碧绿的玉带河,两岸是古典民居、蚝墙绿瓦。常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村后是山,山上是村民们自己开挖的小菜田,在那里可以瓜棚闲话一番,也可以挥挥锄头,将汗水滴进深山。
龙津桥两边分别有棵大榕树。
村里的古塔。
显宗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在1999年重修后焕发生机。
树阴下安详的猫。
显宗祠的门神。
荷塘。
很多人来古村写生。
■导·游
龙津桥上好乘凉
到古村落去做什么呢?当然是生活,或者说感受生活。龙津桥是沿着玉带河深入古村落的第一站。桥已经很古老了,但还能透过青苔看到两侧的浮雕。这座拱桥两边分别伫立着一棵大榕树。一侧是村里唯一的饭店,旁边还有一个古塔是庆贺当年考中秀才、举人的。另一侧摆着一条长长的石凳,人们可以躺卧在上面休息,听着蝉鸣鸟叫,慢慢沉入梦乡。在这两棵树下,太阳望而却步,所以出奇的清凉。湖水呈碧绿色,清澈可见游鱼以及树、屋、人的倒影,还有浮萍在水面上漂,偶尔一条鱼跃出水面又钻到下面去了。
龙津桥上常有农夫挑着担子经过。午休时间,则有许多人脱下上衣,拧干汗水然后聊聊家常,倚靠在桥边打几个盹。村里的狗也常到这边歇脚,酷热的天气,它们往往垂着舌头往桥上走来,随处找个地方躺下,也不管行人。这就是龙津桥,无论对谁来说都是夏季乘凉的好地方。
十世祠堂———显宗祠
龙津桥前面是大岭陈氏十世祖祠———显宗祠,又名凝德堂,亦被村民们称为“桥头祠”,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清乾隆六年重修。整个显宗祠坐东向西,前临大岭涌,为三楹三进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灰雕,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梁枋斗拱,砖石雕柱,工艺精湛。灰墙黑瓦,地面被磨得凹凸不平,消磨了多少时间和记忆。在经过1999年重修后,这里又焕发生机。祠堂里面既是拜祭 怀 念 先 祖之地,也是耆老文康活动中心。平时村里的老人都会聚在那里打打乒乓球,看看报纸,喝喝茶,聊聊天,有时还会跟年轻人讲述那过去的故事。显宗祠保护之完好在全国来说是很少见的,但村民们并不以此为摆设或景点,而是真的在此履行着历代祖宗所教导的传统。
民国时期的“贵族小学”
流连在美丽的村落街巷中,一座极有特色气派的建筑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走进一看,上面写着:“石楼公社岳溪小学”。据说这所小学建于民国二十二年,论设备师资,当时这所小学可以算是番禺第一了。看管小学校的一个大叔讲,当年曾在这里上完小学,后来在这里当了六年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便在这里看管这所已经废弃不用的老学校。说起现在这里的凋零冷清,大叔语气里充满了感伤。平常这里都没人来,房子也由于年久失修,多有损坏。只有在端午赛龙舟时,这里因为是龙舟的存放地,全村人都会来这里聚会吃饭,这所寂静的老房子才会有点热闹。
小学里的建筑十分精美,工艺也十分精湛。可以想象出当时是何等的气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所小学竟然建造得如此气派,可能源于此地自古就有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统。
柳树池塘处处蛙,瓜棚闲话少人来
玉带河两岸还有一处处的小池塘,这些池塘里蛙声不断,池塘边是一群群的白鹅,或低头觅食,或向长空高鸣,好不热闹。另有一处荷塘,层层叠叠的荷叶上不时有青蛙跳来跳去,还有含苞待放的荷花,果真是清水出芙蓉。还值得一提的是村落的后山,山上有村民开挖的几片菜田,每块地都很小,有的树起了几根架子,有的支起了一个棚,种着各种各样的菜,比如黄瓜、豆角、南瓜、丝瓜、菜心等。蜜蜂、蝴蝶在菜丛中翩翩起舞,似乎比人还忙碌。菜田附近有几簇竹林,也是休憩的好地方,你可以席地而坐,任思绪自由流动。从山上还可以看到大岭村的全貌,这个古老的村落是如此的安宁,他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令人不忍离去。
■食在村落
桥边饭店农家菜味道够“农家”才十几元一份
这里只是一个村落,村民们在这里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你可以在当地人的盛情邀请下进去喝喝茶,不然就到龙津桥边唯一的饭店去吃饭吧。坐在榕树下,摆几张桌椅,在桥边享受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看着满地“鸡飞狗跳”的,然后惬意地吃饭,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你可以把骨头丢给小狗,也可以看鸡吃你洒落的米粒。这家饭馆的名字无人注意,倒是它的农家菜让人忘不了。最好的当属它的萝卜骨头汤。这萝卜是晒过的,但在汤里却显得十分肥厚,而骨头汤也十分浓,口感相当好,很解渴。另外还有莲藕炖猪手,入味、出色、滑嫩,莲藕丝长不断,很好吃。还有一盘菜是以鸡肉为主,呈金黄色,这就是走地鸡的肉,肥而不腻,颜色又好,且店家切得十分细、肉块很均匀。另有一款菜是炒鱿鱼,鲜嫩油滑,吃过难忘。这些材料都是取材于当地的池塘、荷塘、鸡窝,所以格外新鲜。而且,这些菜竟然都只要十几元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