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字直绳,四川人,父名征庸,曾任南海县令。准幼随父宦游来粤,历任候补道员、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后兼任巡防营统领,位重权大,是清廷屠杀革命党人的悍将。
李曾率部镇压1902年广州洪全福起义、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和广西钦廉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血债累累,向为革命党人所痛恨。1907年,革命党人刘思复在广州制造炸弹图谋暗杀他的计划失败。1911年8月13日,李准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中段)遭刘思复所领导的“支那暗杀团”团员林冠慈狙击,受了重伤。从此,他如惊弓之鸟,深居简出。并悔悟到,在革命党人势力日益壮大、清朝政权已摇摇欲坠的形势下,如继续与革命党人为敌,必定劫数难逃。因而,他萌发了放下屠刀,及时悔罪立功的念头。
在镇压广州“三二九”起义之役中,两广总督张鸣岐只身仓皇窜到李准处逃避,保存了生命。李因此居功自恃;但不仅不受重用,张鸣岐反奏调亲信龙济光来粤,兼任广东新军镇统。李恐龙夺其位,对张怀恨在心,曾拒绝率部参加中路清乡,并暗中派人护送但懋辛(在参加“三二九”之役中负伤)等归里,对参与暗杀他的陈敬岳,曾为其请求“赦免”一死,以讨好革命党人。张因此对李怀有戒心,削减了他所领导的30营巡防营兵力,仅留给其6营,并收缴虎门炮台大炮的撞针。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加速了李准通款于革命党人的决心。
武昌起义后,李准认为时机已成熟,便派幕僚谢义谦赴香港,通过谢的侄子、革命党人谢良牧的介绍,向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表示反正诚意,胡即表示欢迎。李准按胡的要求,集中舰队于省河,并说服龙济光参加义举,劝告张鸣岐“勿恋虚荣,贻害地方”,胁迫他反正。张于11月8日的省谘议局上虽被推举为都督,但因陷于孤立,又遭抨击,乃于当晚逃走,后各界改推胡汉民为都督。李准于9日明电告胡汉民:“张鸣岐已走,谘议局开会已举公为都督,盼即来省。”另通告全省水陆部队,一律竖白旗,不得与民军对抗。
9日晨,李准宣布反正,下令炮台、舰队皆悬青天白日旗。是日,他还派员说服在惠州据城顽抗、与陈炯明等民军激战的清廷陆路提督秦炳直开城投降。当时,香港尚有革命党人认为,李准固新降,龙济光尤叵测;但汉民深信不疑,偕同家属及同志即乘9日夜船赴广州,就任都督。当时,省河的兵舰已悬青天白日旗,李准又列队欢迎胡一行。从而广东全省得以兵不血刃而宣告独立。直到是年年底,胡汉民辞去广东都督,在《胡汉民宣布李准反正实情始末书》的文告中指出:“粤东省城九月(指旧历)反正,以李直绳君之功为最。”这是胡汉民对李准在广东光复过程中给予的评价。
广东光复后,胡汉民即照会李准、龙济光照旧统辖水陆各军。李对军政府服从唯谨。在胡汉民的劝导下,李福林等民军虽已对李准不念旧恶,但其他民军则声言要为“七十二烈士”复仇,运动李的部属将他伺机暗杀。李从此住进兵船,不复登岸,但民军又准备用水雷、炸弹炸毁兵船。这时李的部下在民军的影响下,日益离散,有的甚至劫取所有,投靠民军。李日夕惊惶不安,便称病辞职。胡汉民前往慰问,见警卫甚严,李双手皆持短枪。胡在兵船和他共话达旦,使他深为感动并表示“非极危殆,仍留此听命耳”。但胡离开后,他在母亲和妻子的哭劝下,即给胡手书辞行,悄然赴港。胡欲往劝阻,已来不及。临行时李犹切谕所部,严奉都督府的命令。11月23日,李准发表《广东光复始末记》,简介他过去效忠清廷,与革命党人为敌的概况,最后,表达他当日反正的内心世界和愿望。
11月30日,清廷赏梁鼎芬以三品京堂,驱使他和李准“规复”广东。李即请韦宝珊将此事转告胡汉民,商请应付办法。李认为,如伪为应允,或可得清廷军火款项,但恐更为天下所疑,否则当拒之。最后,李准遵从胡汉民的意见,严词力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