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强(liang boqiang)(1899.02.15~1968.11.28),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广东梅县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24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2年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1937年起曾两度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山医学院(后称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主任、第一副院长和肿瘤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生物部学部委员、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病理学会广东分会理事长。毕生从事医学教育和研究,是中国现代病理学先驱之一。培养了400多名病理学人才。早年从事中国人血型研究。1928年注意到肝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不是由于营养缺乏,而是病毒性肝炎,这与当时国际上强调的“肝硬化的原因是营养缺乏”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一见解到20世纪80年代始为国内大量研究资料所证明。强调通过尸体解剖研究,丰富病理学资料,至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居全国首位,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1962年首先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详细描述各类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和组织发生,阐明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辩证地论述了肿瘤实质和间质互相关系,及肿瘤间质对瘤组织发生、发展和分化的影响。著作极丰,主要涉及中国人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有关坏死性肝硬化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的形态学、病因学和在中国的发病率的研究;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主编中国第一部病理学教科书《病理解剖学总论》(1960)和《病理解剖学各论》(1964)。《鼻咽癌发生学的研究》(1960)和《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发生学的研究》(1962)至今仍被视为鼻咽癌病理组织学研究的经典性文献。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