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广州农副产品供应不足,物资供应匮乏。为改变这种局面,广州以放开塘鱼、蔬菜价格为突破口,按照先农副产品后工业产品、先消费品后生产资料的顺序,遵循“调放结合,以放为主,放中有管,分步推进”的方针,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价格改革。
广州人历来喜欢吃鱼。但在计划经济年代,广州市民靠领鱼票过日子,每人每月0.5元,定量不到0.5斤,且不能保证供应。于是,广州选择了放开鱼价作为物价改革的突破口。在省政府支持下,从1978年底,广州率先放开塘鱼价格。1978年12月25日,广州在全国水产业中率先成立国营广州河鲜货栈,紧接着成立广州咸鱼海味服务部,开放咸鱼海味市场。河鲜咸鱼一放开,鱼货成交量大幅度上升,过去难得见到的鲈鱼、桂鱼都涌入市场。1979年3月广州又开放塘鱼、冰鲜鱼市场,允许计划外的塘鱼、冰鲜鱼上市。过去农民运鱼进城卖议价,要在深夜偷偷地越过“关卡”;但从此时起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合理合法进城卖议价鱼。虽然鱼价一时间飚升不少,引来社会议论纷纷,但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市场鱼价很快就平稳下来。水产市场一开放,就像打开了闸门,各地的鱼都争先恐后地“游”到广州来。河鲜杂鱼,从10多个品种增加到上百个,冰鲜鱼从过去不分品种混装改为用箱分装,名贵的基围虾、风鳝、石斑等“贵族”活海鲜也开始源源上市。1983年,广州水产总销量达8.29万吨,原来每年亏损多达210万元的供销公司当年盈利600多万元。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解决吃鱼难的大城市。1985年4月,随着广州水产市场的全面开放,沿袭了几十年的凭票买鱼成为历史回忆。
在放开塘鱼价格的同时,1981年—1983年,广州全市蔬菜、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1984年11月,广州蔬菜价格全面放开,价格上浮,加上天气影响,菜价上涨较大,市民反映强烈。当时就有人说怪话:“形势大好,白菜三毛”(原来5分钱一斤)。还有人为这一现象写信到中央。市委、市政府顶住了压力。1985年1月和4月,又先后放开了生猪、牛肉等肉类经营,同年放宽了粮油收购政策,粮油由购销价倒挂改为购销同价,合同订购以外的价格放开,实行自由购销。1988年10月,全部放开食糖价格。
在放开农副产品价格的同时,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也逐步放开。从1982年开始,全市逐步放开工业品价格。到1984年,已全部放开了小百货、小文具、小五金等日用小商品价格,对大宗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先后作了重大调放。1986年9月,全面放开7种工业消费品价格。到1991年,全市完成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轨。随着1992年4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粮、油价格,至此,全市农副产品价格、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全面放开。
神奇的价格杠杆犹如撬开了财富之门。原来空荡荡的商店货架一夜间变得琳琅满目,老百姓轻飘飘的米袋子、菜篮子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了。“珠江水”、“广东粮”风靡大江南北,广州成了国人向往的“购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