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市情>广州市情>广府文化
广州散文创作(三)
  • 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15-12-08
  • 浏览数:

建国后,广州的散文创作中,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都得到很大发展,题材广泛,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文体式样丰富,形式多样,技巧日趋成熟,创作队伍不断壮大。80年代创作更加兴旺繁荣。

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原名林觉夫,澄海县人。民国36 年,出版了第一本文集 《秦牧杂文》。建国后,他主要精力集中在散文创作上,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潮汐和船》及《花城》,此外还有中篇小说《黄金海岸》、童话故事集《巨手》和文艺散论《艺海拾贝》。1978年,他出版了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包括新中国时期前30年间所写各种类型的散文50 篇。1979 年出版的《长街灯语》,主要收入1978年一年里写成的散文、杂感、随笔、札记共40 篇。这两本书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他的散文题材广阔,写法多样,大多是环绕一个中心旁征博引,谈天说地,思想深刻,语言明快晓畅,或尖锐犀利,洞微显幽,栩栩传神,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独具一格,不仅在题材及体裁多样化的开拓上,而且在技巧及风格的独创性上,都为当代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老作家中,岑桑 年代初开始创作散文,兼写诗歌、小说、杂文、评论及儿童文学,有19 种作品结集出版,影响较大的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等。黄秋耘30 年代起发表作品,写有大量散文、杂文和文学评论。出版有散文集《锈损了灵魂的悲剧》、《丁香花下》、《往事并不如烟》、《寻梦记》等,评论集《黄秋耘文学评论选》,杂文集《当代杂文选粹 ·黄秋耘卷》,回忆录《风雨年华》等。杜埃50 年代出版散文、小说集《中吕宋平原》,散文集《乡情曲》。1979年后出版了《不朽的城》、《花尾渡》两部散文集。1989年出版的《杜埃散文选集》,代表其散文创作主要成就。陈残云是以电影、小说著称的老作家,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集《珠江岸边》,其中的《沙田水秀》是获得文艺界赞誉的优秀作品。80 年代出版《异国乡情》、《南大门风光》、《滨海风情记》3 部散文集。著名散文家林遐也写了不少好作品。1979年出版的《林遐散文集》,收入《风雪小记》、《山水阳光》、《撑渡阿婷》及报刊发表过的作品45篇。这些代表作意境别饶韵味,感情真挚、质朴、清新。

建国后的前 17年间,广州的散文获得较好的发展,除以上所说之外,还出版了《岭南春》、《锦绣岭南》、《红花岗畔》、《冰销春暖》等,各报刊发表的散文作品很多,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广州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这期间,一些担任领导工作的老干部也发表散文,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太阳的光辉》、《革命的坚定性》3 篇散文, 《思想、感情、文采》、《理想· 情操·精神生活》两部文集,都是有影响的作品。张汉青(笔名贺青,1985年后任广州市委副书记),从50年代开始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撰写通讯、杂文、散文、评论和诗词。1965年出版杂文集《挑灯集》,1987年出版散文集《故乡的榕树》。杂文《东来顺的发家》及散文《种子赞》、《沙角烟波》,先后被《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评为获奖优秀作品。

1976 ~ 1990 年,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散文创作出现了繁荣的新局面。在广州市的作家队伍中,写散文一类的作家占了一半。柳嘉,原名刘家泽,广西桂林人。曾用多个笔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笔名是戈弩,1976 年前后才以柳嘉为笔名。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并兼及杂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和小说,著作有100 多万字。有30 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 ~ 1982  散文集》、《当代百家散文集》等,出版的散文集有《山山水水》、《风华集》、《野性的林》、《彩色之恋》、《朴素的爱》。关振东有《情满关山——关山月传》等。章以武有散文集《异想天开》。杨羽仪1981年至199010 月间出版了散文集《香港众生相》、《水乡茶居》、《鹿咬豹的传奇》、《啊!桂山岛》、《沉沦……》、《怪客》、《大漠惊魂》,及儿童文学集《羊城的彩翼》10 本著作,其中《水乡茶居》获新时期全国散文集优秀作品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此外还获省级刊物奖 10次,其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流畅,从直面人生进入人生的“悟道”,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伊妮有《阳光下的思考》、《羊城暗角》、《画坛精英录》(与季文合写)。黄泳瑜有《广州朦胧夜》,符启文有《多少风流》、《羊城夜生活》,钟子硕有《山水清音》以及与李联海合写的传记文学集《飞华之路》。徐启文有纪实特写集《香港影视歌星悲欢录》、报告文学集《南国之星》等。还有黄锦鸿、宁泉骋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南方畅想曲》,先后在《广州文艺》刊登。

  

上一篇: 广州散文创作(二) 下一篇: 广州散文创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