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节,广府族群水乡各村社的村民们都要认真地进行着仪式化的集会,相信龙舟不仅是竞赛的文化载体,更是村落图腾;每条龙舟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独特的龙头造型;从起龙到散龙的全过程就是村落社区之间探亲互访、友好交流的“外交盛会”。
据现存文献资料记载,广州地区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据《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1]一说来自广府人对水神、龙神的信仰。有广州水乡居民更直言:“春节是属于家庭的节日,是‘小家’的节日,端午龙船节则是属于村落的节日,是‘大家’的节日。广州的龙船饼、龙船帖、龙船饭、招景、趁景等一切细节,体现的都是‘兄弟礼数’的事情”。在这种朴素的宗族荣誉意识的支持下,龙舟竞渡其实是农耕社会邻近村落借龙舟节而进行友好交往的重大娱乐活动。端午前后龙舟竞渡是珠江三角洲水乡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有一整套仪式。从起龙、采青、趁景、赛龙、斗标、吃龙船饭、吃龙船饼,饮午时茶、藏龙、散标等一系列活动贯穿始终,成为以广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珠江三角洲一带端午节扒龙舟的主要内容,形成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民间一大风俗。
每年端午前后,广州地区赛龙夺锦十分热闹,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其它地方所罕见的。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珠江三角洲最负盛名的龙船景,以增城县(今增城区)新塘景最有特色。各乡村龙船景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龙船“趁景”这一天,村前门楼披红挂绿,沿江两岸彩旗飞扬,扣人心弦的锣鼓声到处可闻。家庭主妇们,几天前就开始包粽蒸糕,准备迎候客人。是日一早,青年们就穿上色彩鲜艳的背心,腰扎红绸彩带,裸露着古铜色的皮肤,到江边去把龙船鼓敲得咚咚响。姑娘们和小孩子也都穿上新衣;到沿河两岸集中。只见一条条龙船从四面八方汇拢来,船上飘着绣有村寨名称的旗帜,在指挥部报到后,便在江面上自由划行,表演各种技艺,这叫“趁景”。这时江面上除了龙船之外,还有不少小艇来往穿梭,有卖汽水、香蕉、粽子的,也有给大龙船“犒标”的。原来凡外村嫁来的妇女,看到娘家村寨的龙船时,就和丈夫、小孩一起,带着鞭炮、香烟、汽水、糖果、饼食等,划只小艇,到大龙船去慰问娘家亲友。他们靠近大龙船后,然后送上礼物,祝愿娘家的龙船夺得锦标。接受“犒标”越多,那条龙船就越吉利,越光彩。“趁景”结束后,各乡村的龙舟开始“斗标”。所有参加比赛的龙舟集中于一处,只听号令一声响,千桡竞发,百舸争流,浪遏飞舟。桡手们手起桨落,前俯后拥,十分整齐。龙船就像箭一样飞驰而去,有时几乎腾高水面。两岸人山人海,呐喊助威,鼓声、喊声、鞭炮声,汇成了一曲赛龙夺锦的交响乐。获得头标的奖品,有“金猪”(即烧猪)一头,烟酒饼干等,拿回村中饮宴,庆祝一番。
现代社会的赛龙舟不仅受到广大普通百姓的欢迎,还受到各级政府重视,政府承办的龙舟赛事蓬勃发展。1984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1994年,市政府正式把“广州端午节”定为“广州龙舟节”。此后,由各地政府牵头,在广东在香港在澳门等地,分别举办“国际龙舟节”。自此,广州市政府每年在市中心的珠江河面举行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括赛龙夺锦和彩龙竞艳表演,使之成为广州市民欢度民间节庆的一个新热点。来自广州市和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条龙舟,在珠江上荡舟参赛。整个龙舟节的持续时间长达15天。
端午产生的龙舟竞渡风俗沿革至今千年,从祭神驱邪发展到娱神又娱人,还包括扫瘅疬、驱蚊虫等内容,连续数日的端午划龙舟(扒龙船)节庆成为广州以至周边珠江三角洲水乡民众最盛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