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移民色彩很浓的城市,其民俗风情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多元文化撞击的火花。其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古风遗韵,也融合岭南特色文化资源,体现广州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广州话称市集为“街市”,除夕行花街是从一般的“花市”发展而来。五代时期广州已有花市,明代时已很著名。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
1919年,广州开始大拆城墙开马路,双门底(今北京路及其靠近西湖路口一带)成了通衢大道永汉路后,给花市扩展了空间。时年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广州的女性也可随意上街选购花卉,春节前夕的几天,男女青年同游花市开始成为时尚。至此,农历十二月廿八至除夕夜举行的除夕花市已自发形成,广州又增添了“行花街”的民俗。人们在喜迎新春清洁家居、备办年货之余,便到花街赏花买盆桔,以作布置家居之用。特别是年三十晚(除夕夜)吃团年饭后,“行花街”领略“好意头”几乎成为许多家庭的例牌。于是除夕夜“无人不道看花回”,春节见面几乎必问“行花街买了什么花”。到20世纪30年代初,桨栏路、光复路成为新增加的年宵花市地点。这里四周多商业专业街、大商铺,商家是花街的大客,渐渐变得比永汉路花市更旺,俗谚有“除夕西关睇花街,元宵节四牌楼睇花灯”。1946年的除夕花市,从宝源路尾起,经宝华路、十甫路、十八甫、杨巷,到桨栏路,花农多来自广州四乡的芳村、石马、陈村等地。游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解放后,原来民间自发的年宵花街转为政府举办,搭棚架,建牌楼,称为“迎春花市”。“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停办几年,改革开放后更扩展至各区均举办花市,争妍斗丽各出新招,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广州名片”。20世纪90年代后,市区形成“八大花街”:越秀区的西湖路教育路花市,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芳村区的花地花市,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2013年,广州市政府把迎春花市“升级”为“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世界著名节庆活动”来打造城市形象系统工程;时间上由传统花街的3天拉长至18天(到元宵节)。很多市民吃完团年饭全家老幼齐齐“行花街”,人们在赏花的同时顺手托一盆年桔、拿一支吊钟花,年青人还带回一支桃花……
行花街买花、赏花,与广州人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向往密不可分。粤语“讲意头”,即取其寓意。如为交“桃花运”(谈恋爱找对象)买桃花回家插于大花瓶上,摆于厅中,花枝上还挂上一个个红色“利是”封(红包)。桃花红彤彤,也有“大展鸿图”、祝愿事业顺利之意。也有人买吊钟花(铃儿花),寓意“钟声一响黄金万两”;或取谐音“中”,寓意事事如意;也有笑称是“吊起来卖”(奇货可居之意)。水仙花则是最大众化的花卉,有“凌波仙子”、“金盏银盆”之誉,浸于水仙盆中开放,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人们视之为吉祥、高尚、美好、纯洁的象征。摆盆桔也是人们喜爱的年宵摆设。“盆桔”是总称,品种不少,均寓意吉祥、硕果累累。还有盆花摆设等,以遂迎春之愿。
与行花街这民俗活动相呼应,花街上除了花果及其他商品外,还有文化活动,故统称花街春色。随着人流,倘佯于花街,感受春意,确有道不完的乐趣。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1959年到广州行花街后,写于2月7日的《春节看花市》诗中所咏:“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