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中山纪念堂外景

1928年春,中山纪念堂打木桩地基现场

1945年9月16日,中山纪念堂,田中久一在投降书上签字
通过对西方建筑要素作中国风格变形,中山纪念堂演绎中西合璧佳作。
走读广州老建筑
编者按:
从黄埔军校到中山纪念堂,从农讲所到中共三大会址,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拥有众多璀璨夺目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广州近现代历史建筑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这些建筑,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魅力。
1925年筹资150万建中山纪念堂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遭遇日本侵略战机的两次轰炸、见证华南侵华日军签字投降……84岁的古老广州中山纪念堂,有着太多的故事和传奇,承载着一段段重要的广州记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各地民众纷纷追悼。1925年3月31日,广州报纸发表社论倡议修筑中山纪念会堂,提出在广州建造一座纪念孙中山的代表性建筑。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明确提出筹建中山纪念堂计划,号召人民“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踊跃募捐。
最后,广州各界募捐款约30万元,建纪念堂及碑建筑费连地价共需150万元,不足部分由财政部自1927年1月起每月拨款5万元至工程竣工。
1926年6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建筑孙总理纪念堂委员会”,向海内外公开悬奖征求纪念堂纪念碑图案。到1926年8月26日,筹备委员会收到中外应征设计图26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图获首奖。组委会评价,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山上筑碑、山下建堂,互为连贯,交相辉映。
由于总统府旧址与越秀山上的孙中山纪念碑不在同一中轴线上,1928年4月,筹备委员会采纳设计师吕彦直的建议,决定将堂址西移二十余丈,使纪念堂与纪念碑在同一中轴线上,同时拓展大片绿地园林以壮其气势。
1928年3月22日,中山纪念堂工程动工兴建。值得一提的是,吕彦直决定采用松木桩基础建设纪念堂。这一做法,曾引起质疑,但争论并没有改变设计者和筹委会的原定计划。1929年1月15日,中山纪念堂举行奠基仪式。1930年4月5日,中山纪念碑落成。1931年4月3日,中山纪念堂竣工。
“在总体布局上,纪念堂依托周边地势,采取前堂后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方式,和谐自然。单体设计中式为体,西式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结构建筑技术,精选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先进的建筑工艺,突破了大空间建筑受中国传统木结构的限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古建筑手法,将一系列建筑构件精妙地组合在一起。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郑力鹏教授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