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党史人物
英雄花照一劳人——诗人叶剑英与广州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8
  • 浏览数:

  广州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大舞台上的一个从民主革命策源地到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特色舞台。而在这个特色舞台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叶剑英元帅。叶帅在广州这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舞台上,精彩地演出了他波澜壮阔的辉煌人生的重要篇章,例如,1920初的追随孙中山、1927年的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38年的战时粤港统战宣传、1950年代初的主政华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对广东改革开放的决策活动,等等。讲述叶帅与广州的故事,那是需要一部书的份量的。本文只撷取其中的几个情节,即作为诗人的叶帅与这座英雄城市的缘分。“小憩羊城何所遇,英雄花照一劳人”是叶帅81岁那年,即1978年,在广州与羊城百姓欢度国际劳动节时,写下的著名诗句。

  一

  1985年9月,为党和国家及老百姓辛劳了60多个年头的叶剑英,领衔与其他63位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并得到全会的同意。9月16日,全会通过《给叶剑英同志的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就在叶剑英自请退出“历史舞台”的前一个多月,对叶剑英的早年历史有了新的发现。8月8日,香港《大公报》报道了在云南图书馆馆藏的一本由云南官印局1921年(民国十年)出版的《剑余诗集》中发现叶剑英的早年诗作15首的消息。叶剑英在他紧张繁忙的军务政务中确是剑余为诗,也没有刻意去保留和收集自己的作品,因而遗失了不少。经专家考证,叶剑英刊载于《剑余诗集》的15首当中,至少有12首是写于广州,且内容也是写广州的景物人事。叶剑英早年12首抒情诗,抒发了一个英俊健康、多情重义的青年军人的爱情、友情、亲情、境情,缠绵悱恻,绮怀惆怅,正如古人所言,“诗缘情而绮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梅(二首)》:“一、乞得嫦娥一片痴,孤山风雪自怡怡。林郎别久无消息,娟影依然傲故枝。二、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珊珊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叶剑英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托物起兴,将梅花比作美丽的仙女,浓墨重彩地描写她高贵品格和神韵,抒发爱梅之情,寄托思绪,体现优美的浪漫主义风格。在第一首诗中,作者描述了屹立孤山风雪之下的梅花从广寒宫嫦娥那里乞得一片痴情,怡然自乐,孤寒独放,尽管酷爱梅的林郎离别很久且无音讯,梅花依然娟影自怜,孤芳自赏,傲然挺立。首句也可看成双关语,以理解为作者从嫦娥(喻梅)那里乞得一片痴情。第三句中林郎,即林逋,北宋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即为他的千古名句。在第二首诗中,叶剑英继续赞颂梅花的品格。“心如铁石总温柔”赞梅花既孤高而又柔情。“玉骨珊珊几世修”,说寒梅高贵姿态是经过长时间的修炼而成的,也就是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寒梅根深枝繁花茂,十分惹人怜爱。“漫咏罗浮证仙迹”中的罗浮,指罗浮山,据唐柳宗元《龙城录》载,相传隋开皇中,赵师雄过罗浮,见一美人芳香袭人,遂与之共饮醉眠,待醒来身在梅花树下,方知美人即梅花化身。这里作者以吟咏道教名圣修炼成仙来比喻梅花“几世修”,而“梅花端的种梅州”,则点明梅仙天上人间的亲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梅州,古称嘉应州,叶剑英的老家,相传此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宋朝诗人杨万里到梅州,曾写过一首咏梅诗:“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 年轻的叶剑英,绝非无端咏梅,而是借梅传情,另有寄托。据叶剑英的胞弟叶道英回忆,这两首诗原来署名为“前人”,是叶剑英在1921年为他的一位年轻恋人所作。①

  冬去春来,年轻的叶剑英,在“咏梅”中,像“林郎别久无消息”一般地隐离去,而在“羊石杂咏”中,则 “春来跨马古城东”,现身了。“咏梅”中女主角在明处,男主角在暗处;“羊石杂咏”中则男主角在明处,女主角若隐若现。《羊石杂咏十绝》:“一、竟装奇骨落鸿荒,不向情场向战场。别有愁心易抽乙,晚风残角咽斜阳。二、晚风凉秣粉墙东,碎步微吟韵小虫。为数归鸿抬望眼,一枝春在小楼红。三、乍逸闲情事薄游,轻鸿飞上最高楼。明灯万点人如海,恍怫银河障女牛。四、春来跨马古城东,十里莺花潋滟红。鞭息徘徊亭畔路,绮怀缭绕白云中。五、寻芳归去马蹄骄,惆怅云山路已遥。可有惊雷惊蛱蝶,一鞭残照总无聊。六、飒飒东风扫暮霞,木棉落后更无花。萧声咽似寒潮咽,不见秦楼见月华。七、曾向瑶台揽翠裾,梦从沧海撷芙蕖。满腔情绪何由达,惆怅经旬寄一书。八、神山迢递片帆迟,容与中流意转痴。我已栖栖卿泛泛,为谁怜入鬓成丝。九、荔枝湾畔阿侬家,艇入芳丛叶叶遮。生怕西风莲有苦,不教容易误年华。十、神光离合彩云随,妃子凭虚未可私。最是板桥桥上柳,为卿长系阿侬思。”

  有专家认为,《羊石杂咏十首》“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不向情场向战场’的爱国青年军人形象”②;“‘杂咏’抒发革命豪情和远大志向,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诉诸笔端,展示了他蹈厉奋发的精神风貌”③。笔者不认同这样的看法。读完这组诗歌,笔者脑海浮想的是,一个正满怀理想与爱情的青年军人的形象,他奔走于战场与情场之间,“乍逸闲情事薄游”。无论“晚风凉秣粉墙东,碎步微吟韵小虫”,“寻芳归去马蹄骄,惆怅云山路已遥”,还是“曾向瑶台揽翠裾,梦从沧海撷芙蕖”,还是“我已栖栖卿泛泛,为谁怜入鬓成丝。”“最是板桥桥上柳,为卿长系阿侬情”,都有明显谈情说爱或遥寄相思的意思。笔者只能说,只是一组纯美的爱情诗歌,无论叙事、写景、抒情。一根情丝将杂咏组诗穿起来,佳词丽句,丝丝缕缕,美不胜收。笔者拟将以另文《缘情与言志——重读叶剑英早期诗歌》来探讨相关问题。

  1920年初叶剑英从云南回广东。本来讲武学校当局鉴于他学业优秀又来自南洋,要派他到南洋做宣抚特使,招收新学员,但他没有从命。叶剑英已经仔细研读了《孙文学说》、《三民主义》等先进书籍,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对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依然回到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自己的家乡广东,走上了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道路。同年春,叶剑英加入国民党,并前往福建漳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任总司令部见习参谋。8月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之役。1921年春,叶剑英的父亲病逝,他由汕头返回梅县故里奔丧。治丧后返回广州,在粤军工兵营任职。10月,以大总统随员的身份,跟随孙中山出巡广西,参加北伐的准备工作。营长邓演达设宴为叶剑英送行。邓演达举杯:“但愿我们早日重逢,祝你一帆风顺,鹏程万里!”并随口念了戴叔伦《灞岸别友》的前四句来表达惜别之情:“车马去迟迟,离言未尽时。看花一醉别,会面几年期。”叶剑英回敬了一杯酒,也随口读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的前两句回赠:“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接着又借崔曙《对雨送郑陵》的后两句说:“但愿‘寄心海上云,千里常相见。’”④

  二

  1938年初夏,叶剑英在因治病南下省港并做统战工作。这是他自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首次返回广州。在广州,叶剑英在东山住所接见《抗战大学》主编陈华。陈华是叶剑英的梅县同乡,一见面就用客家话向叶剑英问候,并送上几册《抗战大学》的创刊号和自己创作的几首诗歌。叶剑英认真翻阅了刊物,见到该刊封面上面印有“巩固团结,巩固统一战线”的字样,便说“应以此为宗旨,牢牢掌握这一办刊方针。”陈华说:“《抗战大学》正筹备出版红五月专刊,请叶总题词。”叶剑英略为思索了一下,说:“五月从头到尾都是红的,这一专刊要出好。”说完即席挥笔题写“民族解放的血花”七个刚健挺拔的字。这个题词刊载于5月6日出版的《抗战大学·红五月专刊》上,成为诗人较早公开刊出的珍贵手迹之一。题词后叶剑英问:“杂志立案了吗?”陈华说:“已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了。” 叶剑英说:“对,要光明正大,要取得合法地位,不要偷偷摸摸。”陈华郑重地把叶剑英的题词放进活页本里,叶剑英看见陈华的本子里还夹有王明词题,便说:“不要尽叫我们这些人题词,也要请国民党的要人题词。”叶剑英的意思是不要着眼于小圈子,要扩大影响,发挥更大的统战作用。后来该刊还请了李汉魂、陈铭枢、曾其清、余汉谋、吴铁城、李煦寰等人题词,以体现团结抗战的精神。⑤

  5月2日,叶剑英应国立中山大学教务长萧冠英之请,到文德路的中大旧礼堂作题为《离开广州十年后的感想》的演讲 。演讲会由萧冠英主持,在主席台就座的有丁颖、黄古桐、何思敬、古文捷、尚仲衣、洪深等教授和知名人士,听众挤满了礼堂,超过1000多人。叶剑英在谈了离开广东十年后的感想之后,分析了日寇会不会进攻广东、中日战争局面的发展、国共两党的最近关系、苏联是否出兵帮助中国和八路军的近况等几个听众关心的问题。叶剑英精力充沛,声音洪亮,一口气讲了四个多小时。他精彩的演讲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他最后用散文诗的语言结束这次演讲:“中华民族正如一叶扁舟漂流于革命高潮中,她最后或能够达到独立自由幸福的彼岸抑或中途沉沦于苦海,这种命运,是操在我们民族自己的手上,而看我们是否有抗战到底的决心来决定!(如雷般的鼓掌)”①叶剑英的演讲,既切合实际又富于情趣和文采,广州的报刊纷纷转载,一时洛阳纸贵,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大大鼓舞了广东人民的抗战情绪。

  5月3日,叶剑英在广州市东山区百子路廖公馆(这里也是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一个办公地点)一个绿树成荫的庭院里,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初夏的廖公馆,庭院清新幽雅,石榴花含苞待放,美人蕉迎风招展。庭院中央放着一张方桌,桌上摆着一壶清茶和十多瓶屈臣氏汽水等饮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徐青等几个人热情接待客人。叶剑英穿着一身浅蓝色西装坐在一张藤椅上,不时站起来同前来参加者亲切握手交谈。与会者有《抗战大学》的陈华、沈灼,《青年前卫》的邬维梓,香港记者宋绿漪,《广州民国日报》的张清水,《救亡日报》的郁风,《中国诗坛》的黄宁婴、彭和章等20多人。记者会上午9时开始,叶剑英做了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一个记者递上纸条提问:“昨天叶总演讲的结束语说中华民族正如一叶扁舟漂流于革命高潮,他最后或者能够达到彼岸抑或就此沉沦下去,全靠我们民族的努力来决定。这话不好理解,似乎话中有话,不知指的是什么?”叶剑英看了纸条,微笑着用广州话说:“画公仔不要画出肠,要让大家去想嘛。如果一定要答复,我在《抗战胜利的条件》一文中不是讲的很明白了吗?虽然抗战胜利的客观条件存在,但如果不发挥主观精神,就会沉沦下去。最重要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当然要人民支持,人民还是决定性的。接着有记者问:“叶总谈离开广东十年的感想,似乎未讲出真情。叶总是‘前度刘郎’应有许多感想才是。”记者将烽火故乡行的叶剑英比喻为唐朝被贬遇赦回京重游玄都观时写“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人刘禹锡。叶剑英听后站了起来,严肃地对大家说:“现在是什么时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此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如果不去考虑大局,不搞好全民族团结,不努力取争取抗战胜利,而像一些旧诗人那样计较个人恩怨得失,那就不配作炎黄子孙!”叶剑英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宽广胸怀和伟大气魄使与会者深为敬佩。11时,忽然预备警报响了,接着又传来了紧急报警声。徐青宣布休会。在疏散前郁风将当场画好的叶剑英速写像请叶剑英签名。叶剑英从容不迫地看了一下,微笑地在画像上签了名。叶剑英这幅速写像连同他在中大的演讲一同登载在《抗战大学》1938年第1卷第8期上。②5月5日,叶剑英应邀专程前往顺德县,为当时因战备疏散到这里的广雅中学师生作题为《把握住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的演讲,就师生迫切需要弄清的“卢沟桥事变和敌人的阴谋”、“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中国抗战的前途”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叶剑英在演讲的开头说:“我今日十分兴奋,因为我以为不是到一所普通中学,而是到了一间制造革命战士的大工厂。……各位从前在西村读书,学校的设备是很完善的。因为日本的压迫,来到乡村,在这样的地方来集会,连台椅都没有,这正和我们在延安的情形一样!不过,我们虽在乡村,我们的革命情绪十分高涨,这也是使我兴奋的。”在演讲的结尾,叶剑英说:“我们中国正如大海茫茫,今日中国的命运,正处在民族革命的高潮中。我们不是得到自由,就是在这波涛中沉没。但是,这个命运是由我们去决定的。青年的同志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希望各位努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求得中华民族的自由,努力前进!”③

  5月上旬,在梅县同乡、国民党六十三军参谋长兼广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曾其清的一次家宴上,叶剑英与也是梅县同乡的青年诗人蒲风等人谈诗。蒲风出示他出版的十本诗集,说要送给叶剑英。叶剑英对蒲风说:“看样子你还不到三十岁,就这么多产丰收,真不简单。”蒲风说:“请叶总多多指教。”叶剑英说:“我看写诗著文,不光要求数量,更需要质量。现在抗战工作忙,要节约纸张和时间。”大家点头称是。叶剑英接着说:“听说你们不主张写旧体诗,不主张旧瓶装新酒,要把旧瓶子通通打烂,是么?”蒲风说:“从方向来说,我们主张发展新诗歌,旧诗歌死框框太多,太古板,不易学,不易懂,要入历史博物馆,让位给新诗歌了。”叶剑英说:“我看不一定。”他指着在座的陈华说,“我看过他写的旧体诗,写得不错嘛。”陈华说:“叶总是看到的是我在《抗战大学》上答读者问的那首诗吧。那是一首通俗化的旧体诗,是旧瓶装新酒的一种尝试。叶总过奖了。”蒲风说:“陈华是我们诗社的通俗化委员,善于写通俗诗歌。”歇了一会,叶剑英庄重地说:“我看旧瓶子不能丢,至少目前不能丢。新瓶旧瓶可以并用嘛。比如演戏,不光要演白话戏,也可以演客家的外江戏、广州的粤剧,不光演《三娘教子》,也可以演《子教三娘》。群众还欢迎旧的,为什么不可以并存呢?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写得多好啊,旧瓶装新酒,装得好会又香又醇。”接着,叶剑英从蒲风的十本诗歌中挑选了《茫茫夜》、《赤卫队》和《明信片》三本,并说:“明信片诗短小精干,很适合战时的实际。战时要有倚马可待的诗文。希望你们多写好作品,为抗战救国作贡献。”

  “将散席时叶剑英指着陈华和他的女朋友廖琼(中山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说:“你们两位是梅县松口人。松口是出山歌状元的地方啊。你们晓得山歌状元刘三妹吗?”陈华说:“晓得,但那些歌词一时记不全了。于是叶剑英、陈华、蒲风、曾其清和廖琼一起东拼西凑,忆起当年刘三妹与刁秀才斗歌的故事和几段精彩的歌词。叶剑英很高兴地说:“你们听,自古山歌松(从)口出,唱得多好。山歌来自民间,植根于群众之中,内容丰富多彩,很受群众欢迎,是一种很好的民间文学形式,历久而不衰。我们写诗要从山歌中吸收营养。”曾其清说:“我们小时候读的《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叶剑英说:“对,《诗经》就大部分来自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天后蒲风对陈华说:“那天晚上会见叶总,得益非浅。叶总不仅精通武略,而且也精通文艺,对诗歌有独特的见解。”陈华说:“这点我早就知道了。叶总是个将才又是政治家和诗人。你看他给《抗战大学》的题词和中山大学的演讲多么富有文采啊。”蒲风将这次叶剑英谈诗的内容记录下来,发表在《民歌集》上。叶剑英与蒲风谈诗,对蒲风的诗风转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他更加深入实际,深入工农兵,诗歌创作越来越出色,受到诗坛的好评和崇敬。①

  在日寇步步紧逼的险恶局势下,叶剑英更加思念二十年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旧友至交。对千秋家国母亲般的爱,对旧友的真挚情感,对敌寇的深仇大恨,叶剑英一时浩气满胸,诗情流淌。他不仅演讲、谈诗、说文,而且写下《羊城怀旧》:百战归来意气雄,念年人事各西东。最是关心公园路,十丈红棉依样红。② “百战归来意气雄”,诗人自1927年冬天广州起义失败、离开广州后,经历了反围剿、长征、抗战,跃马横刀,身经百战。叶剑英在返回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起点地广州的时候,正面临着日寇侵占大片国土、步步进逼南方重镇的险恶形势,更激起高昂的斗志。“念年人事各西东”,正如叶剑英回答记者有关“前度刘郎”问题的回答一样,他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的高度,回顾和怀念一二十年来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生死一起的旧友至交,想到牺牲了的,已不能再一起抗日救国了,想到奔走各方的活下来的,希望很快像以前大革命时期那样再并肩战斗。“最是关心公园路”,叶剑英的思绪由抽象到具象,想到当年与好友故旧聚会的公园和漫步的小路。“十丈红棉依样红”,怀旧容易引来感伤,叶剑英没有让这种情绪流露出来,没有像当年杂咏羊石那样的感伤了。尽管他依旧漫步在当年的“公园路”中,但不是“为数归鸿抬望眼,一枝春在小楼红”,而是“十丈红棉依样红”,看到了高大挺拔的红棉树上,红花怒放。花相似,人不同。树还是当年的树,人已不是当年的人。叶剑英已从当年那个多情正直青年军人、民主主义者,百炼成钢,转变为一个年富力强的坚定共产主义者、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了。

  范硕先生认为,“《羊城怀旧》是作者为怀念一位亲密的旧友而写的。这位朋友是他年轻时的知己,在广州分别后多年不见。”③李坚教授撰文说,“赵一肩是抗日名将。1938年叶帅写有一首七绝《羊城怀旧》,笔者揣度是怀念赵一肩的。”④杨力翔教授还论述这个“揣度”的“合情合理”:“这个‘揣度’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叶剑英早年在羊城活动过多年,结交的故旧或许为数不少,因而此诗究竟是在怀念、‘关心’谁呢?确实值得探究。解读的关键似乎在‘念年人事各西东’这一句中。……他俩分别于1917年和1918年考入云南讲武学校,屈指数来,至1938年正好二十年;而叶慷慨赋诗送别赵赴水东从军则在1920年,距离1938年也将近二十年时间。……”⑤上述三位专家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尤其杨文的仔细考证并将《羊城怀旧》和《送赵君益坚出发水东》比较研究颇有独到之处,但是我认为《羊城怀旧》的“念年人事”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过去一二十年来的一批故交。羊城怀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羊城怀旧,当然也包括怀念广州的故人,但不仅仅如此,应包括死去或活着的战友、情人、亲人、同学、同志,等等。总之,《羊城怀旧》体现了一个远征战士眷恋故土和热爱家乡的赤子胸怀,抒发了叶剑英对英雄花城广州的深厚情感。

  11年后,1949年秋,叶剑英率领南下大军打回老家。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主政广东兼顾广西的繁忙日子里,叶剑英十分关心文化工作。1950年9月25日,华南文艺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开幕,叶剑英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这是一篇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叶剑英文艺思想的重要史料。《叶剑英选集》选收了叶剑英1949年7月2日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却未能收入这篇讲话,而这篇讲话更能体现叶剑英的文艺观点和文艺主张。

  叶剑英说:“革命的文艺工作,从来就是和政治结合的。文艺结合政治,才能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而斗争。要做好文艺工作,文艺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就要很好地团结,就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力求自己的作品符合人民的政治要求。”他强调了文化人的团结问题:“文艺界团结的问题。中国自古文人相轻,闹宗派主义。这是落后国家的一般现象,一切落后国家都一样。今天华南文艺界大会师,大团结,这是很好的开端。团结才有力量,才有智慧,‘所谓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今天,我们文艺界要有最高的智慧从事工作,创造新内容新形式的文艺作品,为世界人民、中国人民服务。大家团结起来,在最高的目标与共同的方向下努力奋斗。一切妨碍团结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抛弃。不团结的因素,是落后、自私自利,是还没有认清全世界人民鲜明的方向。中国原来是个落后的国家,许多落后的思想存在人们的头脑中。” 他还谈了批评、自我批评和互相学习的问题,“今天,好的东西要歌颂和发扬,坏的东西要批判和抛弃。我们要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扫除妨碍我们进步的东西。我们文艺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好像天天洗脸,天天洗澡,除掉身上的尘垢,不断改造自己。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我们总要做到,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个政党如果不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像死水潭,终于要腐化;一切生物如果没有新陈代谢的活动,也一定要灭亡。我们要消灭坏东西,才能吸收好东西。所谓除旧布新,就是革除旧的,迎接新的;旧的不革除,新的也不能进来,因为给旧的堵塞住了。抛弃旧的不好的东西,是为了团结,提高智慧,发展力量。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好,华南文艺就能好好发展。”“广东环境复杂,方言种类很多,像上次开农代会做报告时,就要用四种话。语言不统一是文艺上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广东尤其突出。《白毛女》改编成粤剧了,听说演出成绩还不错,但不能在潮汕、琼崖演出。所以,只有大家团结,培养出更多的力量,才能使文艺发展,起更大的作用。做到这点,也是一个团结问题。”他希望,“经过这一次文工会议之后,华南文艺大军当能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扩大并巩固团结。这样过了一两年之后,华南文艺便一定会有很大的成就。”

  1950年11月,叶剑英在一次同乡好友、爱国民主人士丘哲的家宴上,即兴写出友情与乡情和谐统一的《在广州丘老家宴》:蛇羹鱼弹胜莼鲈,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旧调,顿令乡思起乘除。丘哲(1885~1959)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极掩护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49年9月,丘哲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曾任广州市副市长、广东省副省长等职务。叶剑英与丘哲是梅县同乡,从抗日战争开始,他们时有往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0年初,叶剑英多次到丘哲家里作客。“蛇羹鱼弹胜莼鲈”,蛇羹,即蛇汤。鱼弹,即鱼丸。都是广东梅县的家乡名菜。诗人点出这两样菜,描绘丘哲家宴的特点,并说它们胜过江浙莼鲈。莼即莼菜,鲈即鲈鱼脍。西晋文学家张翰,原籍江苏苏州,至洛阳为官,因秋风起,思念故乡莼羹、鲈鱼脍,遂返回故里。后人由此典故,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这里引用此典,也在抒发怀念故乡的情感。“越秀山前客不孤。”越秀山,亦称粤秀山、观音山,在广州市北,因有越王台故址得名。丘哲家住在越秀山前。1932年4月丘哲曾做作七律《哭邓择生同志遇害》,其中头两句是“彤彤喋血满江湖,临难从容德不孤。”叶帅此句特用“客不孤”三字,与丘诗相呼应,说明两人从过去到现在相交之深,在丘老家里作客再也没有孤独之感。“溜到新歌翻旧调。”“溜”是梅县客家土语,有即景生情,随口而出的意思。“新歌翻旧调”是说旧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推陈出新。读这句诗,我们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动人的情景:两位老友聚会,酒席间兴之所至,哼起家乡山歌,作诗奉和,互通心曲。叶帅青少年时期在梅县读书,就非常喜欢客家民谣,对梅县爱国诗人黄公度《人境庐诗草》中收入的客家山歌尤其嗜爱。很多山歌,他直到老年还能背诵吟唱。他的诗词也颇受山歌的影响,兴往情来,通晓流畅。这首诗就是套用梅县客家山歌的旧调而成。“顿令乡思起乘除”,“乘除”比喻人事的消长胜衰。韩愈《三星行》诗:“名声相乘除,得失少有余。”叶剑英这次赴丘老家宴,与同乡老友重温往事,同吟客家山歌“旧调”,顿时勾起思乡之情,想到解放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慨万千。

  叶剑英是政治家,他的写诗填词,如上述这首《在广州丘老家宴》,除忙里偷闲,叙乡情抒乡思外,应该还是一种对上层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和落实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手段。除丘哲外,建国初期广东重要的民主人士还有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民革中央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李章达(1891-1953)。叶剑英与李章达从1920年初起追随孙中山到1950年初期广东省人民政府共事,有着长久的风雨同舟的合作历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3年12月李章达不幸因病在广州去世,叶剑英以万分悲痛和惋惜的心情敬献了挽诗:“呜呼先生,南方之疆。同盟会兴,为孙股肱。辛亥革命,君建奇勋。三大政策,君实赞襄。‘四一二’后,努力反蒋。民主独立,一贯主张。抗日反美,我武维扬。坚持抗战,团结是光。恢复建设,功在南方。胡天不吊,遽尔云亡。硕德高风,后世景仰。 叶剑英敬挽”。诗中缅怀了李章达的光辉历史,也表达了诗人的痛惜和敬仰之情。

  叶剑英非常怀念广州起义的战友。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12月11日,由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聂荣臻等在广州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当时以叶剑英率领的教导团为主力,联合工人赤卫队、市郊农民共3万余人打败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占领了市内绝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城市无产阶级政权——广州公社。叶剑英担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2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在帝国主义支援下大举反扑,起义部队英勇奋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3日被迫撤出广州。起义失败后,所剩一部分武装,后来分别在东江和左江、右江一带继续进行斗争。1953年1月26日,叶剑英在曾参加广州起义的地下联络员李运全的照片上方题写了质朴真情的《题李运全玉照》:“运全先生玉照出身劳动,桐质松姿。广州义起,履险如夷。有憎有爱,古侠之遗。愿崇明德,建我邦基。叶剑英敬题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于广州”,并请张文和丘哲分别在照片的右边和左边题词:“运全先生像赞 运全先生同志容貌恂恂,而广东公社之役,勇冠万夫,叶公之赞,信不溢美矣。张文”。“劳动出身,明阶级意。粤公社难,出生入死。时叶将军,赞扬不已。从此一生,益彰信誉。运全先生像赞 丘哲”。

  李运全是诗人的患难知己。广州起义前他从香港来到广州到叶剑英住处做联络工作,在广州起义中英勇机智地战斗到最后。他负责掩护叶剑英到沙面秘密地点隐蔽,并在短时间内帮助叶剑英化装成工人,一道秘密赴香港。此后李和妻子负责照料叶剑英一家生活,直到1928年叶剑英离港去沪。临行前,叶剑英特赠一块银盾给李运全,上面镌刻:“箕五我兄,相彼鹡鸰。宜伟敬赠。” 1949年广州解放后,叶剑英经常邀请李运全到他家里作客。在这首四言题照诗中,诗人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点出李运全出身劳动世家,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即像桐树那样质朴,有松树那样的雄姿。接着回忆了炮声隆隆的广州暴动日子里,在那极其艰险的战斗环境中李运全从事秘密联络,冒着枪林弹雨,遇险不惊,如履平地,其英勇,其胆识,跃然纸上。在记述李运全在广州起义战斗中的英勇机智的事迹之后,描绘了他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作风,赞扬他爱憎分明、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的古侠遗风。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要以李运全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来崇尚中国传统美德,建设好我们的祖国。全诗出言质朴,短短数行,词精意满。前两句,勾勒出李运全完美形象,字里行间融入了诗人与老友的真挚情感。后两句,画龙点睛,寓意深刻。

  张子珍,一名张哲明,安徽阜阳县城关镇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初被派往阜阳开展地下工作,后任阜阳县委主要成员之一。1926年在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后在12月14日瘦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1957年5月28日,在纪念广州起义30周年即将到来之时,叶剑英应张子珍烈士家属的要求为烈士墓碑题诗并于12月发表在《南方日报》等报刊上:“《题安徽广暴烈士张子珍墓碑》:夜半枪声连角起,广州工农兵举义(收入诗集时改‘举义’为‘起义’)。红旗闪耀粤(收入诗集时改‘闪耀粤’为‘飘上越’)王台,君是当年好战士。”“夜半枪声连角起”,起义的枪声驱散了珠江两岸的阴霾,迎来了羊城的曙光。广大工农群众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热烈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绣有镰刀斧头的革命红旗,插上反动政府的公安局上空,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红旗飘上越王台”,就是描绘这个胜利情景的生动词句,是诗人对伟大起义的优美赞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的火种并未灭,在祖国的原野上继续燃烧。正如董必武在同年12月8日《广州起义三十周年纪念》诗中所写的:“将成即毁原尝试,虽败犹荣应赞扬。岗上红花开满地,卅年前事永难忘。”广州起义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联在一起,成为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这场“尝试”中,成千上万的起义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子珍就是其中一个。“君是当年好战士”,诗人回首往事,追念烈士,在高度赞扬了这次伟大的革命创举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革命先烈的英雄行为,以激励后人踏着英烈足迹向前。

  叶落归根。1987年10月22日,在叶剑英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在广州红花岗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了叶剑英半身石雕像落成和灵骨安放仪式。从此,在陵园烈士墓右侧,矗立着一座身着元帅服、神态安详的石雕胸像。诗人的灵骨安放胸像的前下方案,灵骨的上面覆盖一块长方形的褐色卧碑,碑上铭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一段辞约意丰、意味隽永的表述叶剑英一生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后,用叶剑英的两句诗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绿草如茵,松柏苍翠,红花似锦。诗人又回到当年牺牲的战友们身边,同他们静静地长眠在一起。

  四

  叶帅多才多艺,是戏迷有人缘,各个传统剧种他都喜欢而且与艺人们有难得而有趣的交往。叶帅的戏缘激发了他的诗情,叶诗抒发了他对艺术家的情感和表述了他对艺术的思考。他曾在广州为《刘三姐》剧组写了六首诗。

  广西刘三姐剧团演出的彩调剧《刘三姐》天下闻名,可你知道刘三姐剧团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彩调剧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广。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1955年,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1956年广西彩调剧团成立。彩调剧最有名的剧目就是名闻天下的《刘三姐》。1960年,广西彩调剧团晋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徐特立、叶剑英、郭沫若等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演出。《刘三姐》红遍了北京城,接下来的全国巡回演出盛况绝不比现代任何一场大型演出逊色,《刘三姐》走到哪里就红遍哪里,赚足了大江南北的人气。1960年7月,叶剑英在广州再次观看了演出,并把剧团的负责人和主要演员安莉、马若云、熊秀芬、唐继、陈文德等请到家里,请大家一起吃饭喝酒,还跟演员们打乒乓球。席间,叶剑英建议将广西彩调剧团改名叫广西刘三姐剧团。这就是刘三姐剧团名称的来源。

  1961年春节,叶剑英在宝安,适逢被誉为边城三大建筑的新安酒店开业。开业前夕,大年三十的团年晚宴酒店请来了当时的叶剑英,叶剑英又请来了广西刘三姐剧剧团的演员。他们成为酒家的第一批贵宾。大年初一叶剑英亲自为新安酒家开业剪彩,那天边陲小镇喜气洋洋,鞭炮齐鸣,酒家彩灯高照,宾客盈门,新安酒家的名字从此走入了边城的家家户户。

  不久,剧团巡回演出到广州。3月,叶剑英在广州特意接见了他们并书赠六首七绝《赠刘三姐剧团及演员》,其中《赠剧团》两首:一、“壮家三姐擅斯文,一曲能当十万军。正是鸡鸣风雨夜,中流砥柱出钗裙。”二、“绯桃红后木棉开,三姐江干带笑来。黑夜歌残天大白,万家欢乐唱千回。”《赠演员》四首:一、“文德现身能说法,装成鸩鸟作刁媒。而今更换人间世,山顶辣椒到处栽。” 二、“自拉自唱自抒情,怀满山歌万里行。唱到天涯鸡破晓,一轮红日庆升平。”三、“来似江风去若云,歌仙踪迹了无痕。推翻封建王朝后,欢乐山歌处处闻。” 四、“秀才生具好歌喉,反调偏扬地主羞。名士读书破万卷,斗歌台上碰焦头。”这是一组诅咒旧时代,反对封建,争取自由的诗歌,组诗刻画了歌仙刘三姐的优美形象,也给剧中的反面人物画了像。《赠剧团》的两首诗赞美刘三姐这位壮族姑娘,她十分文雅,擅长山歌,出口成章,一支曲子能抵挡十万大军,可见威力之大。刘三姐是巾帼英雄,“中流砥柱”出自裙钗之中。诗中的江干是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刘三姐面带笑容款款而来,犹如绯红鲜艳的桃花,又好似盛开的红棉英雄花。她的歌声,赶走黑夜,迎来光明,万家欢乐,传唱千载。《赠演员》的第一首描写演员陈文德扮演的媒婆胜过鸩鸟,毒辣阴险。但是现在换了人间,姑娘们真如“山顶辣椒”,勇敢泼辣,再也不受刁媒之害了。陈文德是一位青年演员,每到一处她的精彩表演总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举行舞会,周恩来把陈文德叫到身边对她说:“你在台上是个老练的大媒婆,想不到在台下你还是个小小姑娘呢。唔,那我叫你小小媒婆好吗?”周总理亲切而风趣地话语当即引起人们的一阵欢笑。第二首、第三首赞美扮演刘三姐的前台演员的高超演技和可爱形象。“自拉自唱自抒情”, “来似江风去若云”,把一个多才多艺、来去无踪的歌仙刻画得惟妙惟肖。在第三首中诗人巧妙地将扮演刘三姐的后台歌唱演员“若云”的名字嵌入诗句,使这首诗更增加了情趣。最后一首赞扮演秀才的演员董希武“生具好歌喉”,讽刺秀才对歌,“反调偏扬地主羞”,使这些“名士”的呆头傻脑的狼狈相暴露无遗。

  虎落平阳被犬欺,英雄亦有遭难时。1969年10月,林彪借口所谓“紧急战备”,发布“一号命令”,把叶剑英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赶出北京。72岁高龄的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以后又辗转流徙于岳阳、湘潭、广州等地,含冤受屈,受尽冷遇、刁难和折磨。1970年2月5日,农历除夕,董必武在广州遇到因所谓战备疏散被遣送长沙又转广州治病的叶剑英,殊感意外。据说,这年是唯一没有迎春花市的广州春节。两位老人谈诗、谈国事,谈得很晚。董必武极为感慨,赋诗《羊城农历除夕喜遇叶剑公》:“羊城农历岁云凋,满眼风光兴趣饶。破旧已无花上市,迎新将有艺如潮。曾经绚烂归平淡,不信怀柔与叫嚣。备战相逢岂易得,余生能乐几今宵。”第二天,大年初一,叶剑英给董必武拜年,董必武赠诗叶剑英。另据,该书封面的诗稿墨迹,有“另句:叶公不怕真龙现,惠子竟因腐鼠昏”字样。这年端午节,6月8日,离京已有大半年的叶剑英在湘潭,读《离骚》有所感,遂作《怀屈原》: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读叶剑英这首感怀言志的读骚新唱,会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最后两句:“应共冤魂语,投书赠汨罗。”

  否极泰来。1970年7月6日,叶剑英离开长沙返回北京。8月下旬,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两次接见叶剑英,交代审查陈伯达的问题。会后,叶剑英以周恩来顾问的身份,率工作组赴闽粤桂鄂等地调查陈伯达的历史问题。1971年1月16日,叶剑英在广州重录1959年2月视察海南岛时所作的《蝶恋花·海南岛》(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宝岛海南的历史变迁、革命斗争和解放后人民的幸福生活),赠广州军区的马浩:南海浮珠历万古,阅尽沧桑,挺作南天柱。五指峰高人宿露,当年割据红区固。旧是东坡留句处,椰树凌霄,扫尽长空雾。海角天涯今异古,丰收处处秧歌舞。

  五

  1976年10月,叶剑英和华国锋、汪东兴一起,及时、果断、妥善地处置了江青集团,翻开了历史的新一页。1977年5月14日,叶剑英作《八十书怀》,回顾走过的革命道路,瞻望祖国的美好未来。接着,年底,叶剑英来广州冬休,住在位于白云山麓、南湖之滨、松林茂密、风景幽雅宜人的松园宾馆。他身临其境,11月20日,有感而欣然命笔,作《松园》:“四面青山列翠屏,松园终不老闲身。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这是诗人继《八十书怀》之后一又一首自励诗。诗的开篇从松园的山色落笔。松园四周环绕着青山,山上松树成行,重重叠叠,郁郁苍苍,十分壮观。作者用“列翠屏”形容山松就好像青绿色的屏风。然而,他处在这样优美环境之中,并未向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悠然自在生活,而是更多的想到松树,激励自己要像不老松那样遒劲挺拔,继续为党为人民奋斗下去。“会当再奋十年斗”,形容奋斗时间之久远,革命斗志之旺盛。当然这“再奋十年斗”并非要继续高高在上地作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高官。事实上,这年,叶剑英鉴于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已趋健全,特别是年富力强的同志已挑起了重担,便给中央政治局常委逐个做工作,恳求同意他退出中央的领导岗位。诗人要“归读阴那梅水滨”,要过退休后的生活,愿意回到阴那山下、梅江侧畔的故里去继续读书求知。从诗中可以领略叶剑英退位让贤的心志而又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风范。请看他在几天后接见广东省和梅县地区负责人的一段讲话:“同志们埋头工作,要抬头看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公民、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这样。我从前在延安上山打野鸡,野鸡找东西吃,低下头啄几下,又抬头看看。它是我们的老师。老鼠也是如此,偷吃东西的时候,常常抬头看看四周有危险没有。我们在中央工作的同志也好,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好,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看世界。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影响全世界。” 1958年4月3日,叶剑英到镇江视察期间,参观了纪念革命先驱、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的伯先公园,细读了伯先祠墙上镌刻的伯先诗作。当晚,叶剑英在新华剧院听马良连唱京戏时,笔录了赵伯先的《己酉初度寄友》:“百年已过四分一,事业茫茫未可知。差幸头颅犹我戴,聊持肝胆与君期。欲存天职宁辞苦,梦想人权亦太痴。再以十年事天下,得归当卧大江湄。” “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化用了《己酉初度寄友》的末两句。

  半年后,红棉盛开的1978年初夏,诗人在广州和群众欢度五一国际劳动节。诗人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生机盎然万紫千红华南植物园,并留影于高大挺拔红花盛开的英雄树下。5月3日,诗人触景动心,逸兴遄飞,挥笔在照片的右边写下《绝句》: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小憩羊城何所遇,英雄花照一劳人。这首七绝题照诗,表达诗人热爱羊城人民的深厚情感,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战斗不息的革命壮志。81岁高龄的诗人,在抒发暮年“志在万里”的壮志以后,真切地道出了短暂停留羊城的深切感受:“小憩羊城何所遇,英雄花照一劳人。”英雄花即木棉花,又名红棉花。羊城红棉树挺然而立,高数十丈,拔干参天,花红似火,也成为英雄花城广州的象征。诗人热爱广州,也酷爱红棉,在诗词中多次吟咏。有“英雄花落珠颜在,日光丛绿少年来”等佳句。在这首绝句中,诗人写花也写自已,诗人“小憩羊城何所遇”?遇见了英雄花!“英雄花照一劳人”,英雄花遇见了老英雄。啊,英雄花和诗人互相视为知己!

  1980年年头,叶剑英和老战友聂荣臻等在广州。1月14日,聂荣臻80岁生日,写下了以下诗句:“八旬在广州,好似更年轻,行行复行行,长征复长征。”下午,叶剑英给聂荣臻送来了寿诗:“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八十之年,忽然已至,公为始满,剑犹过二,录必武同志句,为荣臻同志寿。” 1980年年尾,12月16日,叶剑英传记组到广州向叶剑英请示汇报为他立传的事情。他当场为大家写下了晏几道《临江仙》词中的两句:“学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载不干身。”

  1981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想到远在广州的叶剑英,想到他老人家不能在春节期间和首都群众见面,能否请老人家写点东西在春节发表呢。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把胡耀邦的提议转告叶剑英。2月2日,叶剑英致函中办并转胡耀邦,信中说:“要我今年写点东西发表。苦索枯肠,写成一律,用表心怀,即呈审阅。如基本可用,还请修改。谨致革命敬礼!”随信附来了这位热情洋溢的《八一年春节》:“宏观代谢依新陈,接力华年一代兴。万里长江流可断,神州九亿足资源。作风制度陆续改,传统优良好继承。团结全民齐建国,欢呼大地又回春。”2月4日,胡耀邦把叶剑英的诗稿送给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负责人。新华社当天全文发表了这首诗。第二天,1981年春节,首都和全国各地报纸都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稿。

  诗翁忆往事,看眼前,望前景,满怀喜悦。首联盛赞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老合作和交替的可喜景象。“宏观代谢依新陈。”巍巍的宏观世界,宇宙万物都是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而变化的。人事更替也莫不如此,正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所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规律。诗翁高兴地看到,“接力华年一代兴”,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一代正当华美之年的优秀接班人崛然兴起,恰似春花怒放,桃李满园,这是多么值得庆幸的啊!颔联独辟新界,引人深思。歌颂祖国的人口众多和地大物博,用浩瀚的万里长江来比喻人力和物力之雄厚,即使长江的洪水有那么一天可以断流,而丰盛富足的资源也不会断绝,它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怎样才能使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呢?诗人着眼于改革,作风制度改革,优良传统的发扬。最后两句,高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祖国的壮志豪情,热情洋溢地“欢呼大地又回春”,祖国正在迎接一个新的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全诗明快,欢畅和醒觉,余味无穷。《八一年春节》可以说是《八十书怀》的姊妹篇,从“满目青山夕照明”到“欢呼大地又回春”,是诗翁思想境界上的一个飞跃。这也是由老诗人和新总书记合奏的一首响彻云霄的“回春曲”,它记录了历史前进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八一年春节》是《叶剑英诗词选集》终篇之作,也是诗翁迄今为止公开发表的最后一首诗。它创作于广州。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上一篇: 谢世康烈士小传 下一篇: 叶剑英与建国初广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