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市情网
微信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首页>广州党史>红色记忆
建党90周年谈芳村那些旧事
  • 来源: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 日期:2020-05-15
  • 浏览数:

  一、岁月堙没了光荣

  广州市芳村地区花地街的芳村中市,有三间古老的祠堂,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俗称北便祠)和观潮谢公祠(俗称南便祠)。在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政策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随之农民运动便蓬勃发展了。芳村地区的农民运动也发展得特别快,广州郊区第一农民协会经过筹备多日,于1924年8月15日成立开幕,是日在芳村谢家祠举行开幕典礼,会场门口左右悬挂国民党旗、农旗各一面,横额对联用生花组成,匾曰:“开幕典礼”,联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旁摆盆花,场内用竹木筑成一台,高悬孙总理肖像,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赠送之横额:“厚生乐群”。全场悬挂新旗,十一时开会到四时始散,到场会员不下千余人,来宾百余人,由何觉非主持宣布开会理由,来宾相继自由演说,痛快淋漓。来宾中彭湃、甘乃光、廖仲凯、何香凝也到会。(根据我外父余广,当时他是花地农民自卫军队长,他生前曾亲口对我说:毛泽东也有到会,并亲自和他握过手,并曾和他询问过年龄,还是大家同龄哩!)当时彭湃是代表了农民讲话,并选出林宝宸为执行委员长。会场感动,热烈鼓掌。又请广州市人力车工人俱乐部同人赴会助庆,再由振大军乐队奏乐,后茶话会,拍照完毕,列队巡行。会员手执小旗,沿途高呼“农民万岁!”是晚又由西关天凤新剧社长麦啸霞偕同社员40余人,冒雨到场助庆。当未演之前,先请林甦君演说,继演新编社会新剧共八幕。

  市郊芳村第一区农民协会会长林宝宸,又名林炽:1881年出生于花县社葶岗的一个农村家庭,后曾出国谋生。1914年从泰国回来,后退居于下芳村以种植果树蔬菜为生。之后,又迁到招村外约居住,在“三大”政策的指引下,中共党内从事农运的四大农头,彭湃、阮啸仙、周其鉴和罗绮园,都来到了广州市郊区开展了农民运动,农运政策得以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芳村地区招村的林宝宸,就是最先在芳村与招村之间的果园里进行办公,园里有一间用葵竹搭的竹棚,这就是工作开会的地址。当时是由于芳村的革命形势较好,所以筹备会议还不用秘密进行。

  但是林宝宸筹组农会,还是碰到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受到了地主阶级的阻挠破坏。幸而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彭湃、阮啸仙、何友逖、罗绮园等人的具体帮助下,林宝宸坚决和地主民团展开斗争,他联系100多名骨干,经过努力筹备,于1924年7月间成立了筹委会,选举了农会的组织员。其具体名单如下:

  大涌口    姚锦开      苏达臣

  招  村    林宝宸      李汉泉

  东  漖    江景良      黄  章

  芳  村    苏  驹      何敬如

  花  地    钟  友      杨  照

  荼  滘    李  楠      余  锦

  麦  村    练其昌      张善棠

  沙  冲    陈  泉      严  耀

  五仙桥    丘汉昌      陈  根

  西  坑    黄  松      江  照

  柯木朗    杨可芬      杨金凌

  榕树头    赖焕南      黄英汉

  鹿呜岗    冯玉墀      刘海元

  渔沙坦    廖  仁      张  春

  蠄渠碄    张佐庭

  赤  边    缪锡泉

  白鸽巢    何娣云

  白水塘    丘新全

  米田埔    宋桂芬

  市郊区第一农会打响了第一炮,于是市的东西北郊贫苦的农民,也纷纷的来到了南便祠(观潮谢公祠)联系,请求介绍成立农会,和开展农运的经验。广州市郊第二区农会(南区赤岗、沥滘、新洲一带)、第三区农会(黄埔、长洲一带)、第四区农会(石井、槎龙、泮塘一带)也先后成立。各区农会互相支持,团结一致,与市各工会结成工农联盟,向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开展减租减息和废除禾更费等苛捐杂税的斗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革命新高潮。

  当时设在“棉洲书院”的沙螺堡、西塱堡的两堡联防局,两堡团局头是彭础立,他为了维护地主土豪的利益,于1924年l2月13日下午4时左右,正是林宝宸的农友叶钜结婚,林准备前往叶家庆祝之际,刚出家门三四十步,就被彭础立派出的歹徒,从背后开枪打死,身中九弹。当时彭湃也闻迅赶至,抚着林宝宸的尸体大哭说:“我失去一只左手”。廖仲凯闻之也大为震惊,下令严惩凶手,逮捕彭础立,封闭两堡联防局。

  1925年8月22日,广东省农民协会在招村设祭坛,对林宝宸烈士隆重公祭。当时到会的有广宁、海陆丰、花县、东莞、番禺、顺德、清远等二十多个县的农民协会代表,市郊区第一农会全体会员及农民自卫军,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也都到来拜祭。阮啸仙在会上演讲,号召大家向林宝宸烈士的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要继承他未竟之事业继续奋斗。会后抬着林宝宸的灵柩沿着招村、“棉洲书院”、大冲口游行。来参加拜祭之人员,沿途高呼:“林宝宸精神不死!农民解放万岁!打倒军阀!”林宝宸烈士的公祭,成了一次在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之后,随着1926年廖仲恺被暗杀之后,于今之越秀南路的“惠州会馆”内竖立的纪念碑上,也刻上了林宝宸烈士之芳名。

  为了保护农民协会和农民的利益,市郊区第一农民协会成立后,组织了农民自卫军。从该区二十四乡中,抽调18岁至22岁的青年近百人,组成一个大队,下分三个支队,每支队下分三个小队。队部设立在北便祠(谢氏大宗祠,碧溪谢公祠),由黄埔军校派学生来当教官,并由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派学员来当政治教师。经过短期训练后,即配合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了平定商团的叛乱,也参加了二次东征,还配合省港工人纠察队封锁沙面,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l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支援“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省港大罢工。省港罢工委员会为了坚持长期斗争,成立了一支工人武装,一共三千多人的工人纠察队,这支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断绝运输,使之成为死港。工人纠察队在青年中抽调分批训练。他们大多数文化低,不懂军事,中共党组织派徐成章担任纠察队教练,教官由赵自选等以及一批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训练地点也设在谢家祠(北便祠),而农民自卫军也一齐参加上课,以提高他们的政治军事素质和阶级觉悟。当时由于来参加训练的人员众多,所以连北便祠两旁的空地,也临时盖搭了竹棚,以资住宿之用。

  1927年12月11日,在党领导下的广州起义爆发。广州郊区农民自卫军纷纷参加了战斗,芳村农会的自卫军,首先起来投入战斗,先把当时的“芳村分局”(设在上芳村平民街口的“晚晴园”,今钩社)攻下,将警察全部俘虏,缴收了武器枪枝,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便联同石围塘车站工人赤卫队、南海县农民军,及芳村花地、凤溪和裕安围等农民自卫军一共五百余人,攻占石围塘火车站。部分农民自卫军还横渡白鹅潭,入城与起义军并肩战斗。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广州市郊区第一农会牺牲的烈士,统计有裕安围的九烈士,姓名如下:陈锦生、陈秋成、梁耀、梁添、梁坚、原南、叶佳、陈钜成、郭珠;其它还有:郭铭,芳村自岸街人;何苏,西滘农会会员;吴应洪,鹤洞村人;陈锡,葵蓬村人,及凤溪农民自卫军的杨标、杨秋、杨钜、赵带、赵牛。中共广东省委的黄谦也是凤溪人,也在起义中牺牲。

  曾经点燃过农民运动的烈火,闪耀过革命光辉的芳村中市的三间谢家祠,经过悠长的岁月,已经堙没了光辉。北便祠的谢氏大宗祠和碧溪谢家祠在70年代里,已被芳村塘边街小学校(今芳村小学)扩建拆毁。余下的南便祠(观潮谢公祠),则曾被改建为教师幼儿院,门前的广场则改建为校办工厂。之后,又改为停车场,并曾经做过“麻将馆”以供人们之赌博娱乐,面目已是全非了。剩下校办工厂及停车场、“麻将馆”也关闭了。笔者也曾呼吁过,希望将此南便祠(观潮谢公祠),修建为“革命博物展览馆”,展览当时革命及烈士的事迹,以作为教育后代的革命宣传阵地,使它成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二、花乡人民怀念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同志逝世了,举国上下无限哀悼,住在芳村花地的年逾古稀的园艺大师陆学明,怀着沉痛的心情,细细地讲述他终生难忘、曾经和邓小平同志亲切会面的往事。

  1965年的夏天,邓小平同志南来广州市,因仰慕广州市的花乡——芳村花地,百忙之中驱车来到当时的“鹤洞公社花地生产大队”的办公室。大队领导孙兆祥同志热情地接待了邓小平同志,并吩咐干部郭明,带路来到以生产岭南盆景著名的“花地第二生产队盆栽组”组长陆学明处。当时,陆学明把盆栽组内各式各样的盆栽生产情况,介绍给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听了很感兴趣,并亲切地询问陆学明说:“你搞盆景艺术有很长时间了?今后不要满足现在的成绩,还要继续探索,不断改革创新,那么盆景艺术才会有进展的。”

  邓小平同志在陆学明的盆景生产组内,漫步于花径的曲折间,举目观赏花架中,及石阶下种满的各种盆景。他仔细地欣赏,游览这“缩龙成寸”、“师法自然”的岭南盆景。

  邓小平同志临别时,还选购了两盆南方特有的盆栽品种“福建茶”。并付给每盆80元和60元的费用,陆学明表示不用付款,这是送给邓小平同志的纪念品。但是邓小平同志坚决不答应说:“这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老百姓购东西,一定要给钱的”。陆学明当时只好说声“多谢!”,便把款项收下,缴交给生产大队了。

  邓小平同志来到花地欣赏盆景的事情,相隔至今,已是数十年的旧事了,但是这一切的印象,还是深深印在陆学明和社员的脑海中。邓小平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是陆学明和社员们都说:“这次我们和邓小平同志亲切的会晤是终身难忘的。”

  三、芳村长堤大沙地革命事迹

  清代末叶,珠江河面辽阔,白鹅潭边方圆两公里多的地方,还是一个海滩。有一位马来西亚富商黄景棠,看中了此海滩,于是向有关部门申请买下,筑了坚固之石堤。用海沙填高,便形成了著名的上芳村大沙地、二沙地。当地商业还不发达,只靠近堤边的地方,开设了数间打缆铺,和制桨橹船蓬、帆布的作坊。其余辽阔的地带,便形成了卖武卖药、说书卖唱的民间艺人谋生之所。这芳村长堤大沙地,还有一段光荣历史:

  1922年6月15日,陈炯明叛变,在16日围攻总统府,炮轰观音山。孙中山先生脱险后在天字码头,登上海防军舰,随舰撤至新造海面。7月10日,孙中山在新造整顿后,次日决定重返白鹅潭,冲过当时叛军驻守的车歪炮台,及对岸的南石头炮台的炮火封锁,他亲率永丰、豫章、楚豫诸舰,于当日8时开进白鹅潭,停泊在上芳村长堤大沙地侧边。当时孙中山亲率的舰队,官兵的伙食及日常生活用品,均由芳村群众供应。更重要的是觉悟起来的群众,自动自觉严密监视叛将陈炯明派来企图破坏舰队的奸细,以确保孙中山及舰队的安全。

  1924年8月12日,广州市郊一区农村协会在芳村中市成立,并成立了“农民自卫军”,从区内廿四乡(昔日芳村区叫崇文廿四乡)抽调了18~22岁的农民青年一百多人,组成一个大队,队部设在谢家祠内。

  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中国共产党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支援“五卅”运动,便发动省港大罢工。成立了一支有3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封锁香港,断绝粮食及其它的物资运往香港,便之成为死港、臭港。

  工人纠察队还派驻封锁沙面租界及珠江河面,纠察队员和农民自卫军一起,执行任务。而芳村长堤大沙地,便是他们执行任务的前沿阵地了。那时沙面粮食物资紧张,价格飞涨。于是帝国主义便秘密勾结奸商,用武装进行偷运。一日,工农巡逻队在花地河面,发现两只木船,停泊在离岸较远的地方搬运货物,形迹可疑,经过侦查,便发现奸商偷运粮食,企图接济沙面。便派人向大队部报告,于是部队里的纠察队员,芳村花地的农民自卫军,起来堵截,使奸商的阴谋失败了。另一次奸商公昌源号老板,企图偷运50包白糖往沙面,被队员陈剑夫和武装队员划艇在芳村长堤河面发现,奸商关玉培企图用白银20元,向队员贿赂求情,但是遭到拒绝,立刻把这奸商和白银交会审处理。至1926年10月份,罢工行动结束。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当地的农民自卫军队员,和广州铁路工人,联合组成的工农赤卫队,都参加了战斗。

  四、叶剑英、徐向前到芳村

  1924年间,当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广州市区第一郊区农民协会成立,会址是设立在芳村中市的“观潮谢公祠”(俗称南便祠),而训练农民自卫军,以及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所成立的“工人纵察队”武装队伍,都把队部设立在芳村中市的“谢氏大宗祠”和“碧溪谢公祠”内。芳村中市谢姓族人,接受革命风气,所以都愿意无条件把谢姓的三间祠堂,自动地贡献出来,为革命为救国救民而尽一些力量。

  2001年2月1日,是广州起义74周年纪念日,记者采访了在广州起义尚健在的三位老人,一位是93岁的梁少芳同志,一位是邝六同志,另一位已是97岁的陈忠老同志。当记者访问时,陈忠伯这位革命老人,向记者行了一个“敬礼”,然后讲述了70多年前的革命历史: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身为学徒的陈忠毅然跟着师傅从香港回到了广州。当时香港的外国人很霸道,华人地位很低,三个华人聚在一起,就有警察过来查问,如果不听话散开,他们就以踢打手段来驱散人群。所以罢工开始后很多人从香港回来了,每天从香港回广州的路上是川流不息。广州起义前夕,陈忠参加了工人纠察队,在第四大队第六支队任班长,第四大队长是徐向前,第四大队在广州市芳村二沙地操练。起义爆发后,他们接到通知负责西瓜园(即今广州日报社址)一带的任务。于是从上芳村渡江到黄沙,部队还未完全过江,就遭到对岸埋伏的敌人机关枪扫射,当时可以说是子弹避人,不是人避子弹!观此可知道,当时起义部队作战人员的英勇。

  回大队训练期间,徐向前多次到芳村谢家祠堂,召开干部会议,或参加操练后,都在谢家大宗祠休息。

  芳村中市的越秀公园退休工人老花工梁仁,他曾经对我说:“当芳村中市观潮谢公祠,在广州市第一郊区农民协会成立后,那时在黄埔军校任职‘教导团领导’的叶剑英同志,也亲自带领黄埔军校教导团的学员们,到过谢家祠,并带来了两挺‘水龙机关枪’(当时此机关枪是由石井兵工厂所生产的比较先进的武器),并对农民自卫军和武装工人纠察队员,作实弹演习。当时的武装人员,一般配备的武器都是以七九式步枪和短柄左轮及驳壳枪为主。而机关枪的装备是难得的。芳村中市的革命烈士谢聪,是当时芳村农民之自卫军大队长,谢询则是农民军副队长,亲眼见过也曾讲过此事。梁仁老花工今已是年近90岁的高龄老人了,但是身体还是壮健,精神旺盛,我和他茶余饭后,还畅谈此事,故此特执笔记之,以作广州起义事实之补遗。

上一篇: 入党在进军路上,奉献于有生之年 下一篇: 忆共产党员李丹